實驗室目标和宗旨

周曉林教授領導的神經經濟學實驗室緻力于決策、社會性決策、和社會認知神經基礎方面的研究。神經經濟學關注人類大腦如何進行經濟和社會性比較、如何計算效益和價值、如何評價決策的結果、如何加工社會信息、如何決定是背叛還是合作等等問題。我們采用神經科學的技術方法,從認知、情感、行為與神經系統等層面,研究趣味橫陳的社會現象與紛繁複雜的社會問題,既包括對社會認知的假設驗證,也包括對古老問題的重新诠釋。

 

研究方法:

1)計算機行為實驗

2)腦電實驗

3)功能性核磁共振實驗

 

當前研究内容:

1)  決策過程(decision making)

根據情境的不确定性程度,決策可分為風險決策(risk decision-making)和模糊決策(ambiguity decision-making)兩類。風險決策是指該決策所導緻的結果的概率已知,而模糊決策則是該概率為未知。概率信息模糊情景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經濟、社會、政治以及個人在決策時,外顯的概率信息是不可知的,而此時由博弈論來決定的理性決策的可信度也極大地降低,所以我們也将這樣的博弈稱為模糊博弈。在這個情況下,人們通常是更傾向于選擇已知概率博弈,即表現出模糊回避現象。我們關注于個體在風險、模糊、危機、及社會情境下做出決策的神經機制。

 

2)  結果評價(outcome evaluation

近年來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的一個研究熱點是關于人類如何通過學習去獲取獎賞和避免懲罰,其中廣泛采用的一種研究範式是結果評價。人們可以從外界的反饋刺激中獲得自身反應是否恰當或正确的相關信息。個體快速準确的評估反饋信息的效價,并以此修正之前的錯誤,調控之後的行為,這對于人類的行為活動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以往的腦電研究多局限于一般認知領域,但對高級的社會認知情境下的結果評價(如,現實反饋提示社會性判斷錯誤的情境下)的腦機制研究甚少。而在實驗範式上,以往研究多運用外顯的直接反饋範式,如簡單的賭博任務,時間估計任務等,實驗在被試反應後給出輸赢或對錯的直接結果。但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反饋信息的呈現多是内隐的,間接的,需要進一步對結果進行額外的評價加工來獲得。另外,研究社會情境下的内隐反饋及其神經機制,具有更為重大的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 我們關注了人際關系距離、從衆性、社會性判斷等對結果評價的調節機制。

 

3)  公平(fairness)

   公平(fairness)是人類追求理想社會的一個永恒主題,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種價值取向。我國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以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為追求目的。公平作為一種社會理想和原則,反映了人們對現實的社會權利關系的道義追求。它是圍繞尊重和實現每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權利而形成的一個多維的社會範疇,主要包括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分配公平(distributive fairness)也被視為結果公平,是人們評判社會公平程度的最直接的和主要的依據,因而成為社會公平的具體标準和歸宿。我們關注于情境、認知、情緒等因素對公平偏好的調節機制。

 

4)  合作(cooperation)

   人類社會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在親緣和非親緣群體中進行規模或大或小的合作活動,即個體或群體之間為了共同的目标而協同活動,促使某種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結果得以實現。進化論的創立者達爾文觀察到了這種現象并給出了自然選擇的解釋,今天的科學家希望能讓合作的解釋更加深入,并且希望能夠回答合作是如何産生的。200571,美國《科學》雜志為紀念創刊125周年,發布了科學家們總結出的125個迄今還不能很好回答的問題,其中,重中之重的25個問題之一就是關于合作行為的機制。我們關注于影響個體合作決策的因素、認知加工與情緒調節機制,以期促進人類的合作行為。

 

5)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近大遠小當局者迷橫看成嶺側成峰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說法,用以說明同一件事情或物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有不同的感受。那麼,當決策者面對本質相同,但表述方式不同的問題時,會不會作出不同的反應呢?早在三十多年前,KahnemanTversky等研究者便通過亞洲疾病問題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們發現,與理性人的假說不同,當同樣的問題用不同的方式表述時,決策者會表現出不同的選擇偏向,即決策行為會受到問題描述方式的影響,這樣現象被稱作框架效應。我們關注于框架效應如何影響個體的決策。

 

6)  社會比較 (social comparison)

   人們處于一種比較性的社會生活環境中,通過與他人進行适當的比較以合理的估計自身的能力、态度、智力等,對人類的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關注社會比較如何影響與調節人們的獎賞加工,社會比較效應的大腦加工機制等。

 

研究隊伍:

博士生郭超慧、吳燕(東南)、張媛、劉金婷、冷玥(東南)、李佳(東南)

碩士生:侯然、李想、蔡強、周志恒(東南)、周玉芹、王若菡、汪怡珊、陸璐(東南)、李娟(東南)、舒尹卓(東南)

本科生: 劉雨

以往成員:訾非、餘榮軍、張璇、錢星(東南)、金晶(東南)、關曉鳴(東南)

 

主要研究成果:

Leng, Y., Zhou X., submitted. Modulation of the brain activity in outcome evaluation b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 ERP study.

Yu, R., & Zhou, X., submitted. Rapid electrophysiological coding of reward value and uncertainty.

Wu Y., & Zhou, X., submitted. The P300 and reward valence, magnitude, and expectancy in outcome evaluation.

Yu, R., & Zhou, X. (2009). To bet or not to bet? The Ne/ERN associated with risk taking behavior.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1(4): 684-696

Zhang, X., Li, T., & Zhou, X. (2008). Brain responses to facial expressions by adults with different attachment-orientations. Neuroreport, 19, 437-441.

Yu, R., & Zhou, X. (2007). Neuroeconomics: 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economic behavio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2(9): 1153-1161.

Jia, S., Li, H., Luo, Y., Chen, A., Wang, B., & Zhou, X. (2007). Detecting perceptual conflict by the 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 in brain potentials. Neuroreport, 18, 1385-1388.

 Yu, R., Luo, Y., Ye, Z., & Zhou, X. (2007). Does the FRN in brain potentials reflect motivational affective consequence of outcome evaluation?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7(13), 136-143. 

Zhang, X., & Zhou, X. (2007). Time perception of emotional event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7(13), 150-153.

Xu, X., & Zhou, X. (2007). Conflict adaptation in the perception of emotional valence in a Stroop task.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7(13), 122-125..

Yu, R., & Zhou, X. (2006). Brain responses to outcomes of one’s own and the other's performance in a gambling task. NeuroReport, 17(16): 1747-1751.

 Yu, R., & Zhou, X. (2006). Brain potentials associated with outcome expectation and outcome evaluation. NeuroReport, 17(15): 1649-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