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李同歸
職  稱:
講師
研究領域:
社會認知心理學 依戀研究 人力資源管理 心理咨詢與督導
聯系電話:
010-62747622
通信地址:
beat365王克桢樓 100080
電子郵件:
litg@pku.edu.cn

1985-1989    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心理學系

1989-1992    beat365心理學系(現beat365官方网站)

1999-2000    中國赴日本國留學預備學校 (東北師範大學)

2000-2004    日本九州大學人間環境學府

主要研究興趣

Adult attachment,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Social Cognition

中日教育比較研究

李同歸(2007),皮皮在日本,日本兒童研究網中文網站長篇連載的研究資料,詳細文章請登陸:www.crn.net.cn/child_care/pipi

 

獲獎情況

[1]. 主持的交通運輸部課題研究“心理救助體系在交通運輸應急救援中的應用研究”(編号:HG12-03-16-05-02),獲得中國航海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2012)

[2]. 被北京教育考試院評為“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三十周年優秀工作者”(2010年)

[3]. beat3652005-2006學年優秀班主任二等獎 (2006)

4]. beat3651999年度安泰獎教金 (1999)

 

參與或者主持的研究項目


基礎理論研究

[1].大規模在線課程中用戶流失問題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号:61472006),2015年-2018年。

[2].我國若幹重點職業人群壓力和職業枯竭的評估,預警與幹預示範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編号:2009BAI77B04(2010,1-2012,12)

[3].建築工人不安全行為機理及其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應用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号:50978155,2010,1-2012,12

[4].外交人才選拔心理模型的建立與運用,外交部幹部司,(2007,12-2015,12)

[5].商務部綜合素質測評系統的建立與使用,商務部人事司,(2009,1-2015,12)

[6].文化部公務員選拔心理素質測試系統的建立于使用,文化部機關事務司,(2010,1-2015,12)

[7].建築企業安全文化與工人安全行為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号:70572007,2007-2009)

[8].心理救助體系在交通運輸應急救援中的應用研究. (交通運輸部, 編号:HG12-03-16-05-02,2009-2012)。

[9].情緒穩定性整合理論分析及多相測評系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号:39470252,2006-2008)

[10].注意中的幹擾項抑制和返回抑制的機能特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号:39770263,2000-2002)

[11].行為财務與中國證券市場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号:79870077,1997-1999)


實際應用研究

[1].員工心理支持與服務系統 (天津市熱電有限公司,2014,6-10)

[2].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河南淮濱高級中學,2015,4-2016,4)

[3].留外學生心理健康及心理保健工作,(教育部國際司及中國留學服務中心,2013-2015)


主要企業培訓及社會服務工作


[1].為中國建設銀行中青年管理人員培訓班進行有關領導力測試與培訓,2004,12—2005,12

[2].為HP公司大連服務中心進行metamorphosis和Partnering Across Culture兩個課程的培訓,2005,3-- 2007,3

[3].為外交部國外工作局舉辦的“回國述職駐外大使心理調适”講座,2008年4月15日

[4].為黑龍江省社科聯、黑龍江省教育廳、黑龍江省圖書館聯合主辦的“龍江講壇”主講“了解心理科學,促進社會和諧”專題,2008年5月14日

[5].為全國交通局長培訓班講授“壓力與心理健康”,2010年6月

[6].為交通運輸部中國海上搜救中心舉辦的“海(水)上搜救志願者管理培訓班”講授“心理救助在交通應急救援中的運用”講座,2011年8月30日-9月2日

[7].為首發集團“收費所長、運營骨幹培訓班”講授“角色定位、壓力應對與心理健康”講座,2011年8月16-18日

[8].為江西省教育廳“國培計劃(2011)-農村中小學骨幹教師短期集中培訓”班講授“依戀與心理健康:中小學生“安全基地”的建設”,2011年11月3-4日

[9].為華能集團黨校進行“應激、壓力與心理調适”講座,2012年4月12日

[10].在延安大學進行“親子依戀與人際發展”專題講座,2012年10月19日

[11].為交通運輸部應急辦公室舉辦的“應急人員心理救助能力提高班”講授“應激、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專題,2012年11月30日

[12].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進行“享受工作,健康生活”專題講座,2013年2月20日

[13].在西北師範大學進行“親子依戀與人際發展”“成人依戀的情緒特征的實證研究”等專題講座,2013年5月29-30日

[14].為交通運輸部進行“《精神衛生法》、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專題講座,2013年9月24日

[15].為天津一汽豐田公司進行《壓力應對與心理健康》《中日文化差異與人際溝通》專題講座,2013年9月27日

[16].在解放軍第518醫院進行為期兩天的《愛與依戀:從理論到實踐》的工作坊,2014年5月30日-6月1日

[17].為國家圖書館新入職員工進行《心理健康與情緒管理》的培訓,2014年8月6日

英文論著

[1] Nanxin Li, Jibo He, Tonggui Li. Gender difference of insecure attachment: universal or culture specific?.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09, 32 (1):36-37.

[2] Anbo Yang, Dengfeng Wang, Tonggui Li, Fei Teng. The Impact of Adult Attachment and Parental Rearing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ese late Adolesc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8, 36 (10): 1365-1378.

[3] Tonggui Li, Jia Li, Qiyan Dai. Adult attachment,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level of post stroke pati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8, 36(10):1341-1352.

[4] Zhang Xuan., Li Tonggui., Zhou Xiaolin. Brain Responses to Facial Expressions by Adults with Different Attachment-orientations. NeuroReport, 2008, 19 (4):437-441.

[5] Li Tonggui. “Emotional Memory” in Internal Working Model of Adult Attachment: From Interacting Cognitive Subsystems View.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2006, 3 (8): 70-83.

[6] Li Tonggui. Attachment and Memory for emotional memory.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05, 41 (6):965-974.

[7] Tonggui Li, Kazuo Kato. The Affective Component of The Secure Base Schema in a Japanese and a Chinese: Evidence from affective priming paradigm. Interperso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0, 4 (suppl. 1): 38-61.(http://interpersona.org/issues/interpersona-4-suppl-1-december-2010/ )

[8] He jibo, Li Nanxin, Li Tonggui, Adult attachment and incidental memory for emotional words, Interperso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0, 4 (suppl. 1): 1-20. (Download from (http://interpersona.org/issues/interpersona-4-suppl-1-december-2010/ )

[9] 高橋 良博,高橋 浩子,林 潔,李 同帰. 日中の心理學用語について2:日中心理學用語対照表の作成.駒沢大學心理學論集(KARP) .2010,12:33-40.

[10] 高橋 良博,高橋 浩子,林 潔,李 同帰. 日中の心理學用語について3:日中心理學用語対照表の作成.駒沢大學心理學論集(KARP) .2011,13:45-51.

[11] 高橋 良博,高橋 浩子,林 潔,李 同帰. 日中の心理學用語について4:日中心理學用語対照表の作成.駒沢大學心理學論集(KARP) .2012,14:31-37.

[12] 高橋 良博,高橋 浩子,林 潔,李 同帰. 日中の心理學用語について5:日中心理學用語対照表の作成.駒沢大學心理學論集(KARP) .2013,15:15-21.

[13] 高橋 良博,林 潔,李 同帰. マインドフルネスとポジティブ心理學.駒澤社會學研究 .2011,43:106-119. (Takahashi Yoshihiro, Hayashi Kiyoshi, Li Tonggui. Mindfulness and positive psychology. Komazawa journal of sociology, 2011, 43:106-119)

[14] 李 同帰, 高橋 良博,高橋 浩子,林 潔. 中國における心理カウンセリング --職業化への困難な道--. 社會と人文,2013,3:129-140.

中文論著

[1]. 韓笑,李同歸. 職業院校教師心理資本現狀及開發對策研究. 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學報,2014,24(2):42-46

[2]. 王鳳錦,李同歸. 幼兒教師的依戀類型、工作投入與職業幸福感.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9):1349-1352.

[3]. 韓笑,李同歸. 職業院校教師心理資本與職業倦怠的關系研究.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2014,34(4):6-10

[4]. 田青平,李楠楠,李海蘭,李同歸. 護士的成人依戀和生活取向對職業倦怠的影響.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3,22(8):733-735.

[5]. 李楠楠,李同歸. 護士的成人依戀和應對方式對職業倦怠的影響.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7):644-646.

[6]. 李同歸,趙麗霞,韓欽維,馮穎,王美軍. 孕婦的成人依戀與應對方式. 中國婦幼保健, 2012,27(25):3906-3910.

[7]. 李同歸,劉飏. 團體依戀的概念與測量:項目因子分析方法的應用. beat365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8(2):331-342.

[8]. 李同歸,趙麗霞,李聰捷,韓欽維,馮穎,劉甯甯,王美軍. 孕婦依戀類型1170例分析. 中國實用婦科與産科雜志, 2012,28(1):50-52.

[9]. 李同歸,趙麗霞 . 孕婦的依戀類型與抑郁狀況之間的相關性研究. 國際生殖/計劃生育雜志, 2011,30(6):444-447.

[10]. 李同歸,韓欽維,李聰捷,趙麗霞,馮穎,劉甯甯. 孕婦的依戀類型與社會支持.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19(4):512-514.

[11]. 李同歸,韓欽維,李聰捷,劉甯甯. 孕婦的依戀類型與焦慮狀況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449-2452.

[12]. 李同歸,李聰捷,李楠楠,趙麗霞,劉甯甯,王美軍. 孕婦的成人依戀與生活取向的相關研究. 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11,22 (6):323-327

[13]. 孫海華,秦和平,李楠楠,李同歸. 醫學院實習生依戀類型,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 中國健康月刊,2010,10:281-283.

[14]. 孫海華,秦和平,李楠楠,李同歸. 醫學院實習生依戀類型,社會支持與人際關系處理策略. 中外健康文摘,2010,7(31):99-101.

[15]. 秦和平,郭亞鳴,萬露,翟香雲,李嘉,李同歸. 成人依戀與人際沖突處理策略:658名軍人與478名企業員工的差異.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0,19(1):53-55.

[16]. 陶純,陳潔盈,郭亞鳴,李同歸. 女大學生依戀類型與身體意向的相關性研究. 心理研究,2010,3(4):46-51.

[17]. 萬露,李同歸. 企業員工的成人依戀與人際沖突解決策略,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09,18(5):459-460

[18]. 秦和平,劉金光,李同歸, 萬露. 公安幹警依戀類型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 (5):558-560

[19]. 高海生,李聰捷,李同歸,謝二辰,李麗雅. 妊娠合并HBsAg ( + ) 孕婦的焦慮水平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2009,24(16):2205-2206.

[20]. 張俊格,李聰捷,李同歸,謝二辰. 孕婦社會支持狀況的調查與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2009,24(14):1956-1957.

[21]. 李同歸,萬露,何吉波,秦和平,郭曉飛,王新暖. 大學生依戀類型、社會支持與孤獨感.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8,17(21):1115-1117.

[22]. 李聰捷,謝二辰,李同歸,張俊格. 石家莊市460例城區孕婦焦慮水平的調查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08,23 (33):4741-4742.

[23]. 李同歸,李嘉,秦和平,郭曉飛,王新暖,劉志平. 大學生依戀類型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8, 22(10):740-743.

[24]. 李同歸,吳俊玮,劉俊,韋曉紅. 建築工人事故傾向性量表的編制與信效度檢驗.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 2008,17(7):658-661.

[25]. 李同歸.依戀理論中的幾個熱點問題概述。 beat365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2(1):18-25。

[26]. 李同歸,加藤和生. 成人依戀的測量:親密關系經曆量表(ECR)中文版. 心理學報,2006,38 (3): 399-406.

[27]. 李同歸,王新暖,郭曉飛. 初中生的依戀類型與異性交往行為。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 (7): 644-646.

[28]. 李同歸. 母親的依戀類型與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2),149-150.

[29]. 李同歸,李楠欣,朱玉。理工科大學生的依戀類型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研究。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7,16(1):54-56.

[30]. 李同歸,李楠欣,李敏。成人依戀類型、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中國臨床康複, 2006,10(46)47-49.

[31]. 李同歸,何吉波,郭曉飛,路新明。自考生的依戀類型與社會支持。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2006,15 (11):1019-1020.

[32]. 李同歸,劉智琦. 從依戀理論看高等學校專職班主任的工作. 科學研究月刊,2006,8,66-67.

[33]. 徐香芬、朱敏慧、李同歸、施存孫(2006),120名私企外來務工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其與應付方式間的關系研究. 實用預防醫學,2006,13(1):70-72.

[34]. 李同歸,杜姗姗. 50例手術患者的成人依戀類型分析.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5, 13 (4):417-419.

[35]. 李同歸,劉智琦. 給幼兒一個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日本幼兒園的特色. 教育導刊,2005,11,54-56.

[36]. 周愛保,李梅,李同歸:成人依戀背景中圖片對安全基模的啟動效應. 心理科學,2005,28(1):85-88.

[37]. 李同歸. 知道感任務中字詞和圖片的感受性和判斷标準. 心理學報, 2000,32(3):264-268.

[38]. 李同歸, 王 甦,賈 林. 短時記憶中的範疇組織和通道組織的比較研究. 心理科學。2000,23(1):6-9.

教材編著情況:

[1]李同歸,侯玉波 編著 (2002). 工程心理學. 吉林教育出版社。

[2] 李同歸,宗月琴 編著 (2010), 人事測量,原子能出版社

[3] 李同歸(2010). 交通局長的心理壓力測試. 見:交通運輸部支持西部地區幹部培訓辦公室編,全國交通局長培訓班教材,第77-80頁.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4] 林潔,高橋浩子,高橋良博,李同帰 編著 (2013). 心理咨詢與心理督導. 北京:中國原子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