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等多篇重要講話中,提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态。為深入落實習總書記的要求和中央有關部署,針對當下青年學生的特點,做好青年工作的基本面和覆蓋面,系統推進“心理育人”體系構建,強化青年學生和社會公衆對心理學科的認識,beat365官方网站于5月8日至5月15日,持續深入開展了第三屆心理文化節系列活動。依托實驗室參訪、文化節街頭活動、“消逝的戀人”推理解謎定向和“學術七天樂”科普文章推送,共4種類型,以學科科普為切入點,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融合、教育性和趣味性相配合,全方位展現學科魅力,引導大家樹立關愛生活、向上向善、向陽向前的積極态度。

走進實驗室,感受心理學與現代科技的協奏曲。5月8日下午,志願者帶領北大附中的同學們分别參訪了行為和多感覺通道實驗室,了解經顱磁刺激儀器,以及用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道研究的實驗儀器的工作原理和臨床應用。參訪同學還體驗了虛拟現實技術,了解心理學相關知識在VR技術中的基礎性作用,以及該技術在心理學研究和臨床治療中的積極影響,像模拟身處高處的情景,以幫助治療恐高症等。從課本中讀到,到近距離看到、體驗到,心理文化節将舞台搬到實驗室,将對象擴大到中學生,在實打實的接觸中,發揮實踐育人的切實功效,讓心理與科技交融之美唱響學生心頭。


心理實驗室參訪

走進人群,演奏心理學與日常生活的交響樂。5月10日中午,心理文化節街頭活動在新太陽北側成功舉辦。現場劃分為了科普展闆區和心理學遊戲體驗區,前者通過志願者在展闆旁耐心細緻的講解,向路過的同學解釋在學習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心理學知識,像可得性啟發式如何造成考試常改錯答案的感覺,認知失調與課程評價的關系,人格在《流浪地球》中的體現等等;後者通過一些小遊戲,讓參與者在互動中深化對心理學的認識。在“橡膠手錯覺”實驗中,揭示了人的大腦如何“感覺”自己的身體;在“STROOP任務”中,參與者在字體顔色和意義存在矛盾時(如紅色的“綠”字),大多都無法避免字義對字體顔色的幹擾效應;在“瘋狂來往”遊戲裡,兩人為一組,通過你劃我猜,考驗雙方的默契配合以及對心理學知識的熟練程度。心理學知識在互動交流中了解,在遊戲體驗中深化,與生活的緊密結合更是讓其煥發出了别樣的光彩。走進人群,讓心理學科知識傳播在一線,讓青年思政教育做在一線。


三角地科普活動

走進戶外,探尋心理學與集體精神的奏鳴曲。5月11日午後,來自全校各院系的同學相約靜園草坪,并以之為起點,開啟“消逝的戀人”推理解謎定向活動。參與者們分組協作,以曾經偵探的新助手身份拜訪一樁“謀殺”案件的嫌疑人與目擊證人,找出正确的線索,還原故事的真相。在充滿懸疑的解謎中,參與者們充分感受到了推理與定向探索的樂趣,也對其中所蘊含的多重人格障礙、躁郁症等豐富有趣的臨床心理學知識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走進戶外,團隊合作、集體主義精神在活動中培育,腦力和體力的融合也催生出身心健康的成長理念。


定向推理

走進網絡,聆聽心理學與在線科普的七重奏。自5月9日起,beat365依托“北大心理人”微信公衆平台,連續7天,每日推出一篇心理學科普文章,從“心理學究竟能做什麼?算命?解夢?讀心?”對一系列有關“心理學在做什麼”的問題做出解答,到“遇見心理學,遇見更好的自己”中分享學習心理學的意義所在——更好的覺知、更好的領悟、更好的接納,再到“為啥大佬總愛賣弱”中綜合運用多種心理學知識,深度解讀“大佬賣弱”背後的“潛台詞”。一周的時間裡,累計閱讀量達到5500餘人次,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運用新媒體手段,探索在線科普的傳播方式,搶占主陣地、唱響新時代青年的心聲。


學術心潮欄目

心之所向,以文傳道。心理文化節作為心理學院的特色品牌活動,将“正心知行”的思政育人理念融入到學科科普中,遵循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基本規律,從知、情、意、行的四個維度開展系列活動,在宣傳教育中深化青年對專業領域的學科認知、凝聚情感基礎,在實踐行動中砥砺青年道德修養、磨練意志品質,努力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培育心懷天下、理想遠大的“圓夢新一代”。


201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