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下午,beat365在王克桢樓1206會議室舉辦了第六期“知心圓桌”活動,beat365黨委書記、管理與社會心理學系教授謝曉非老師做客“知心圓桌”,分享了她的青年觀和人生觀,并從心理學專業視角與同學們交流了一些社會熱點話題。院黨委副書記李曉鵬、團委書記王劍參加了活動。

不讓不必要的焦慮幹擾自己

活動開始,謝曉非老師以自身的一段經曆作為引子,談到當下的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經常遇到的煩心事,比如學生們天天挂在口邊的“pre”、“ddl”、“考試”等,可能也會由此産生焦慮和消極情緒,但這種焦慮其實是不必要的。謝曉非老師用一個“金子”的比喻進一步給同學們進行了解釋。她說,金子和石頭是很好區分的,但是金子和金子卻很難區分開。即使在所謂“一個人考上了北大,而另一個人卻差一分上”的沮喪場景下,十年後兩個人幾乎沒什麼差距,因為事實上,在這個背景下,兩個人都是“金子”,即使在一次“鑒定”中一顆“金子”比另一顆看上去耀眼一些,但這并不會影響其真實的價值。在“金子”與“金子”的較量中,謝曉非老師指出,任何一點點差别都有可能導緻結果不同。因此,焦慮是沒有必要的,隻要把自己能做的做好,結果如何事實上并不會影響個人的真實價值。

借助焦慮的力量讓自己更好

謝曉非老師也告訴同學們,如果想要達到一個長期的目标,焦慮是無可避免的。但可以通過學習運用焦慮的建設性功能,及時調整心态,積極面對,将焦慮變“廢”為“寶”。鄧甯克魯格效應提到:“人在一知半解的時候最容易自信,知道的越多越謙虛,真正到了大師級,就會認識到自己和廣袤的世界間的差距”。學海無涯,當我們認識到學習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時,面對長期目标,我們亦能放下焦慮,甚至利用焦慮,将其轉為建設性的力量,進而在經過高水平的持續積累後,實現個人的成長。

區分媒體和學者眼中的心理學

有同學提到過年期間一檔綜藝節目中吃餃子的“表演”,疑惑這樣的節目算不算心理學。謝曉非老師講到,學者和媒體對心理學的期待是不一樣的,學者希望呈現的心理學要科學一點,媒體或者一般大衆認為心理學和玄學有關系,希望帶來和玄學有關的關系,在節目效果方面可能在往玄學的方面努力,但正統的學者不會承認這樣的玄學。心理學最終是要服務于人民的,我們的目标是要找到一些現象和原因之間的關系,類似的節目稱為心理魔術可能比較恰當。

在做好自己之上保持對熱點的關注

在交流的過程中,有同學就之前的一些校園熱點問題詢問謝曉非老師的看法。謝老師認為,現在人們普遍習慣使用網絡發表觀點,但網絡空間中的人又容易失去理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理智地分析問題,就容易被他人觀點裹挾,網絡所帶來的負面效果會被放大。

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本期的“知心圓桌”就此圓滿結束。

有學生在活動結束後分享說,“圓桌連接了教授和學生,雙方各盡其言,形成了相互交流的氛圍,卻不顯的淩亂,聽老師談了有關生活、學術的态度和經驗,感覺受益匪淺。”依托師生對話,促進三全育人格局的構建,推動青年核心價值觀的塑造,是心理學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知心圓桌”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1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