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傷亡在戰争中時有發生,并且随沖突升級平民傷亡規模增大,引發嚴重人道主義危機。因此,研究群體間沖突(或”群際沖突”)造成平民傷亡的決策過程及其認知神經機制,既解決一個基礎科學問題,也具有重要社會意義。在沖突中,攻擊對方的決策不僅打擊其參戰人員也可能帶來平民傷亡,如何分離決策中造成平民傷亡的認知神經機制是一個挑戰。韓世輝課題組既往工作發現了群際交互中的内群體共情偏好及神經機制(Xu et al., 2009,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Sheng and Han, 2012, NeuroImage; Sheng et al., 2016, Cerebral Cortex; Han, 2018,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Zhou et al., 2020, Nature Human Behaviour)以及群際沖突中對外群體複仇的神經生物學機制(Han et al., 2020, eLife)。在這些工作基礎上,該課題組進一步研究了群際沖突中造成外群體平民傷亡決策的認知神經機制,2021年3月9日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在線發表題為“Cognitive and neural bases of decision-making causing civilian casualties during intergroup conflict”的論文(https://dx.doi.org/10.1038/s41562-021-01064-1)。
該研究在北京的實驗室裡測試了兩個中國被試群體,還在以色列測試了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兩個現實存在群際沖突的群體。研究發現群際沖突中針對外群體的懲罰決策包含兩種心理過程,即針對外群體士兵的“傷害傾向”和針對外群體平民的“傷害回避傾向”。研究結果一緻表明随着沖突升級,針對外群體平民的“傷害回避傾向”程度降低,即更不回避傷害外群體平民。腦成像結果進一步揭示,在群際沖突決策中 “傷害回避傾向”的降低與大腦左側額中回(left middle frontal cortex)活動降低相關,提示該腦區在控制“傷害回避傾向”中的關鍵作用。這一心理神經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現實沖突中,沖突升級平民傷亡規模增大的現象。
該研究設計了新範式模拟群際沖突中懲罰外群體的決策造成對平民的附帶傷害。實驗包含四個階段(見圖A)。第一階段招募四名同性别互不認識的被試随機分為兩組,并通過組隊玩桌遊建立群體認同感。第一階段結束後,被試報告對内群體成員的親近感顯著高于對外群體成員。第二階段随機選擇每組一名被試作為士兵角色(即C1和C2),另外一名被試作為平民角色(即N1和N2)。兩名士兵需要分割有限的資源,即分享一定數額的金錢,金錢分配不公平程度定義沖突水平。兩名平民不參與金錢分割任務,因此沒有卷入沖突。第三階段四名被試體驗從輕微(1級)到非常疼痛(9級)的電擊水平,形成直觀感受,并将在下一階段使用不同電擊水平懲罰外群體成員。第四階段,被試觀看外群體士兵給内群體士兵分配的金錢數額,根據不公平程度選擇給外群體士兵一定程度的電擊懲罰,同時每個懲罰會伴随給外群體平民一定程度的電擊傷害。被試需要完成108個試次的決策。每個試次呈現的金錢分配方案會變化,同時提供給被試兩個選項的電擊水平也會變化。每個選項中包含一個給外群體士兵的懲罰電擊強度(Sc)和一個給外群體平民的附帶傷害電擊強度(Sn),兩種電擊強度在不同試次中獨立變化。通過記錄被試在所有試次的決策,運用邏輯回歸模型進行拟合,最後通過模型比較得到最優模型。最優模型中自變量包括給外群體士兵的電擊強度在左右兩個選項中的差值(ΔSc)、給外群體平民的電擊強度在左右兩個選項中的差值(ΔSn)以及沖突水平(L),因變量為被試在不同試次中選擇左邊選項的概率(p)或者右邊選項的概率(1-p):
![]() |
(1) |
![]() |
(2) |
![]() |
(3) |
模型拟合的四個自由參數對應決策中不同的心理因素。實驗一中國大學生結果顯示(見圖B),四個參數包含對外群體士兵的“傷害傾向”(即hc 顯著大于0)、對外群體平民的“傷害回避傾向” (即hn 顯著小于0)、“傷害傾向”随沖突升級而升高(即hc-L 顯著大于0),“傷害回避傾向”随沖突升級而降低(即hn-L 顯著大于0)。
該研究還收集了另外一組個體沖突組被試作為實驗控制組,用來控制與懲罰決策中造成外群體平民傷亡無關的認知過程。個體沖突組與群際沖突組相比,實驗第一階段不會形成群體概念,每名被試在桌遊中對抗另外三名被試。實驗第二階段兩名被試随機分配為士兵角色,另外兩名被試為平民角色,士兵與平民之間沒有群體關系。其他實驗操縱完全相同。實驗結果顯示,個體沖突組被試在hc、hn、hc-L三個參數上與群際沖突組沒有顯著差别。但是個體沖突組對平民的“傷害回避傾向”不會随沖突升級而變化,即hn-L 與0沒有顯著差異),并且個體沖突組的hn-L顯著小于群際沖突組。
實驗一結果說明實驗室操縱群體中,對平民的“傷害回避傾向”随沖突升級而降低是群際沖突所特有的認知機制。實驗二進一步驗證這一機制是否在現實群體中同樣存在。我們2018年在以色列用同樣的實驗範式收集了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數據。與實驗一相比,實驗二在第一階段招募兩名以色列被試、兩名巴勒斯坦被試,通過不同的民族認同身份自然劃分為兩組,不需要經過實驗桌遊操縱。其他實驗操縱與實驗一完全相同。實驗二的結果重複了實驗一對平民的“傷害回避傾向”随沖突升級而降低的結果(即hn-L 顯著大于0),并且猶太被試和巴勒斯坦被試沒有顯著差别。實驗三進一步揭示了對平民的“傷害回避傾向”随沖突升級而降低背後的神經機制。實驗招募了另外一群中國人被試,範式與實驗一基本相同,主要差别在于第四階段進行懲罰決策時用磁共振成像儀對大腦活動進行同步掃描。實驗三的行為結果重複了實驗一的結果,即在群際沖突組中,對平民的“傷害回避傾向”随沖突升級而降低(hn-L 顯著大于0);而在個體沖突組中,對平民的“傷害回避傾向”不會随沖突升級而變化(hn-L 與0沒有顯著差異);并且兩組hn-L差異顯著。在群際沖突組,hn-L與左側額中回活動抑制顯著相關(見圖C);而在個體沖突組,沒有發現兩者有顯著關聯。hn-L與左側額中回活動的關聯程度在群際沖突組與個體沖突組差異顯著。
該研究為理解群際沖突中造成平民傷害的決策提供了認知神經機制解釋。該研究工作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以合作項目”和“創新團隊項目”支持。該論文由beat365、解放軍總醫院、以色列海法大學和美國馬裡蘭大學合作完成。beat365心理學與認知科學學院已畢業博士研究生韓曉春是該論文第一作者,beat365韓世輝教授和解放軍總醫院吳新淮主任醫師是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參考文獻
Xu, X., Zuo, X., Wang, X., Han, S. (2009). Do you feel my pain? Racial group membership modulates empathic neural response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9, 8525-8529.
Sheng, F., & Han, S. (2012). Manipulations of 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hips reduce the racial bias in empathic neural responses. NeuroImage, 61, 786-797.
Sheng, F., Han, X., Han, S. (2016). Dissociated neural representations of pain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races. Cerebral Cortex, 26, 1221-1233.
Han, S. (2018). Neurocognitive basis of racial ingroup bias in empath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2, 400-421.
Zhou, Y., Gao, T., Zhang, T., Li, W., Wu, T., Han, X., Han, S. (2020). Neural dynamics of racial categorization predicts racial bias in face recognition and altruism. Nature Human Behaviour, 4, 69-87.
Han, X., Gelfand, M. J., Wu, B., Zhang, T., Li, W., Gao, T., Pang, C.,Wu, T., Zhou, Y., Zhou, S., Wu, X., Han, S. (2020). A neurobiological association of revenge propensity during intergroup conflict. eLife, 9, e52014.
Han, X., Zhou, S., Fahoum, N., Wu, T., Gao, T., Shamay-Tsoory, S., Gelfand, M. J., Wu, X., Han, S. (2021). Cognitive and neural bases of decision-making causing civilian casualties during intergroup conflict. Nature Human Behaviour, https://dx.doi.org/10.1038/s41562-021-01064-1
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