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狼來了》家喻戶曉,為什麼牧童第一次喊“狼來了”時村民去幫他,而之後再次呼救缺無人理會?這個故事寓意人類利他行為的一個重要特征:相信别人情緒(害怕或疼痛)和需求的真實性,是利他行為的前提。beat365官方网站和麥戈文腦研究所韓世輝教授與其博士研究生吳桃宇共同發表論文,結合行為和多模态腦成像手段揭示了信念調節人類利他行為的心理和腦機制。該論文于2021年8月10日在學術期刊《eLife》上在線發表,題目是“Neural mechanisms of modulations of empathy and altruism by beliefs of others' pain”。該研究工作由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完成。

該論文報告了六個實驗和一個補充實驗,通過給疼痛面孔圖片随機分配病人或者演員身份,實驗操控被試對于他人疼痛情緒真實性的信念,即病人疼痛表情表達其真實情緒狀态,而演員模仿疼痛表情并非表達真實情緒狀态。行為實驗結果揭示,對他人疼痛真實性信念的缺失(演員比病人)顯著削弱被試對他人疼痛情緒的主觀感受,也顯著減少其捐款數量(見圖a和圖b)。神經電生理實驗結果發現,對他人疼痛真實性信念的缺失(演員比病人) 顯著降低大腦在疼痛面孔刺激出現200毫秒内的神經反應強度(見圖c)。功能磁共振實驗發現,對他人疼痛真實性的信念顯著調節腦島、中央後回、以及大腦額葉等區域的神經反應模式(見圖d)。研究結果還進一步揭示了一個鍊式中介效應,即對他人疼痛真實性信念的變化會調節利他行為,而這一調節作用被共情神經活動和對于他人疼痛的主觀感受所中介。這些研究結果提示信念可能是一個對共情認知調控的閥門,從而影響利他行為。本研究對于理解人類的共情和利他行為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框架,也為進一步研究情緒加工及相關社會行為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


202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