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在線刊出姚翔研究員課題組的研究成果“Intervening to enhance proactivity for socialization: A longitudinal field experiment”。這個研究采用行為幹預的手段來提升大學新生的主動性行為,跟蹤研究結果表明大學新生主動性的提升帶來了更好的學業表現和心理适應。在提升個體心理與行為健康領域中,這項研究是近10年内為數不多的行為幹預實證研究,研究結果為發揮、提升和改善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提供了新思路。
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提升個體行為與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在組織新成員适應領域中,雖然有大量研究揭示了主動性行為與諸多适應結果的關系,但很少有研究關注開發有效的幹預方案提升個體的主動性行為。姚翔課題組的研究基于行動調節理論(Action regulation theory),開發了基于學術情境下提升大學新生适應主動性的幹預方法。課題組對某大學的大學新生進行了對照組設計的現場幹預實驗,并進行為期4個月的跟蹤調研。該研究結果發現,與沒有接受主動性幹預的新生相比,接受主動性幹預的新生展現出更高水平的主動适應行為(任務反饋尋求、與老師的關系建立、與同學的社交以及積極建構行為);入學後的社交融入更好,心理焦慮情緒更低,在第一學期末的學業表現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幹預效果在幹預結束後持續維持了整個調研觀察期(4個月)。姚翔課題組畢業的博士研究生鄧英欣(現為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助理教授)為本研究的第一作者。
論文鍊接:https://doi.org/10.1016/j.jvb.2022.103690
圖1 大學新生入學後的主動适應行為随時間變化的組間差異比較
圖2 大學新生入學後的社交融入和焦慮随時間變化的組間差異比較
202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