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在線發表了張昕副教授課題組的文章When less intergenerational closeness helps: The influence of intergenerational physical proximity and technology attributes on technophobia among older adults。該研究揭示了代際接觸的不同形式(面對面vs.肩并肩)對老年人接受新技術新産品的不同效果。

随着技術的不斷更新,以向年輕人學習新技術為目的的代際接觸經常發生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然而,老年人往往持有消極的老化自我刻闆印象,即認為他們在技術使用方面的能力較差,這可能會使他們感受到來自年輕人的刻闆印象威脅,并進一步誘發技術恐懼(technophobia)。而以往的研究表明,積極的代際接觸方式可以減少老年人的老化刻闆印象威脅和技術恐懼。因此,本研究關注于構建代際接觸方式的一個重要因素——年輕人與老年人接觸時的身體距離,探讨其對老化刻闆印象威脅及技術恐懼的影響作用。同時,也探讨了新技術的關鍵屬性——新穎性和易用性的調節作用。

通過招募 243 名老年人,本研究進​​行了情景實驗。結果表明,當新技術的新穎性高且易用性低時,代際接觸時較遠的身體距離能夠産生更積極的自我老化感知(self-perception of aging,即老化刻闆印象威脅的一種表現),從而進一步帶來較低的技術恐懼-個人失敗的維度。然而,當新技術的新穎性低(無論易用性程度),或新穎性高但易用性高時,代際接觸時的身體距離則不存在顯著的影響作用。

這項研究的結果為如何通過有效的代際接觸以減少老年人的技術恐懼提供了詳細而實用的建議。

該論文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歐盟地平線2020瑪麗居裡基金資助完成。以色列巴伊蘭大學、beat365官方网站訪問博士生習婉钰為本文第一作者,beat365官方网站、行為與心理健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張昕副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

全文鍊接:authors.elsevier.com/a/1eZS52f~UWIsEr


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