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eat365官方网站、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解萬澤研究員于 Child Development 發表題為“Tempera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The “community” to which you belong matter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兒童氣質類型對未來精神病理風險的預測作用。
兒童氣質是指兒童所具有的相對穩定的性情與心理特征。兒童氣質包含外傾性、負性情感和努力控制三個主要成分,每個成分又包括多個特征或維度(如挫折沮喪、懼怕、活動水平、注意的轉移、抑制控制等)。目前,有關兒童時期的氣質特征研究大多隻關注個體氣質特征與認知功能及精神病理學的關系,如研究發現 “懼怕”程度高的兒童在未來患焦慮症的幾率更高。但是,兒童氣質特征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無互相之間存在聯系,且每個兒童在各個特征維度上的特點不盡相同。因此,領域内越來越多地關注氣質類型及群組(profile & group)的存在、及其與精神病理、障礙之間的關系。基于此,解萬澤研究員及同事采用網絡神經科學研究中常用到的一種圖論(graph theory)的方法:“社區檢測”(community detection),檢測了兒童早期(0-3歲)氣質類型(群組)及其變化,比較了不同氣質群組的兒童在行為認知任務中的表現,以及不同氣質群組與個體5歲時的内化問題、焦慮症狀及診斷之間的關系。
研究方法
在這項研究中,兒童被試在5個月、7個月或12個月 (T1), 2歲(T2),3歲(T3)及5歲(T4)時被招募。其母親完成了各種測量氣質類型的問卷:嬰兒行為問卷、幼兒行為問卷及兒童行為檢查表(CBCL),并在T4接受了臨床心理學的訪問(DIPA),全面地回答了有關子女在焦慮、抑郁等内化特征方面的問題。臨床心理學家基于此對于兒童是否患有焦慮問題進行了診斷。
實驗室任務包括親社會任務、面孔表情-注意分離實驗、以及行為抑制任務。
社區檢測采用了Louvain與Keringhan-Lin等算法。此方法将兒童(nodes)按照他們互相之間的氣質特征相似性(edges),将他們分為不同群組。同一群組的兒童具有相似的氣質特征,且與其他組的兒童氣質特征不同。
研究結果
本研究通過社區檢測的方法共得到3種氣質群組:情緒與行為調節得當(EBR)、情緒與行為調節不當(EBD)、内向并過度自控(IOC)(圖1)。各年齡段在群裡層面呈現了相同的三種氣質群組,但兒童個體在不同年齡可能處于不同群組。 再次,不同氣質群組的成員穩定性各不相同,IOC組的兒童更有可能在嬰兒期及之後過渡到其他群組(圖2)。
圖1 氣質類型分類
圖2 不同氣質組别穩定性
此外,外部行為驗證測試顯示,不同氣質組兒童在注意脫離、親社會和BI任務上表現不同。
圖3 不同氣質組兒童行為表現
進一步研究發現氣質類型在一定程度可預測兒童之後所表現出的精神病理情況。具體來說,在5歲時,EBD組的兒童一般表現出更高水平的内化問題、焦慮障礙及外化問題。IOC氣質類型的兒童在内化問題上的評分也顯著高于EBR兒童。此外,2歲或3歲EBD組和IOC組的兒童比EBR組的兒童更有可能在5歲時被診斷為焦慮症。
圖4 不同氣質組内化症狀、焦慮障礙及外化問題
圖5 氣質分組及年齡影響對焦慮障礙的診斷
這些結果表明,利用該社區檢測這類數據驅動的方法,可以在兒童發展早期對其進行氣質類型的檢測,從而對日後有精神病理高風險的兒童進行識别、盡早進行評估與幹預計劃。
解萬澤研究員與倫敦大學的Joe Bathelt(Lecture)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解萬澤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文章reference及鍊接: Xie, W., Bathelt, J. Fasman, A., Nelson, C.A., & Bosquet Enlow, M. (2022). Tempera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The “community” to which you belong matters. Child Development, 00, 1-17. https://doi.org/10.1111/cdev.13742
20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