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是人類必須學習的兩個最基本的抽象概念。由于其高度抽象性,人們經常用符号去表征和交流這些概念。迄今為止,人類大腦如何學習和表征生命和死亡關聯的符号是一個未解之謎。beat365官方网站、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韓世輝教授課題組在神經科學期刊《Cerebral cortex》發表題為“Distinct neurocognitive mechanisms underlying learning and representation of symbols of life and death”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結合EEG、fMRI和MEG多模态腦成像技術揭示人類大腦學習與表征“生命”和“死亡”關聯符号的神經動态過程。

本研究采用詞語-形狀關聯學習任務,将無意義的圖形(譬如: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等)随機分配與生命、死亡和疼痛等關聯。通過信号檢測論和層級彌散模型對學習這些關聯行為反應的分析,發現人們存在肯定生命配對和否定死亡配對的認知偏好,并且人們會加速采納生命關聯信息而延遲死亡相關的更新速度(圖1)。功能磁共振結果進一步揭示右外側額葉和背側前扣帶回兩個腦區的活動分别與建立生命和死亡關聯相關(圖2)。 腦電圖通道和腦磁圖信号一緻表明右側額葉區域記錄到的反映沖突調控的晚期神經信号(500-600ms)LPP會受到死亡信息的調控。關聯學習結束後,在圖形分辨任務中記錄大腦對生命、死亡符号的動态神經過程,發現生命符号會增強右側頂葉Alfa頻段的神經震蕩,而死亡符号則引發左側頂葉至颞葉和楔前葉區域Beta頻段活動的上升。本文分别揭示了高時間精度(毫秒)和高空間精度(毫米)學習生命和死亡符号及其表征的分離的神經機制。本論文最後發現,死亡關聯學習的行為否認偏差可預測個體主觀報告的生活滿意度和抑郁水平,對理解死亡認知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提供了神經科學依據。

課題組博士後高天宇為本論文第一作者,韓世輝教授是本論文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71134)。

原文鍊接:https://academic.oup.com/cercor/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cercor/bhac139/6562783


圖1 行為實驗結果


圖2 fMRI實驗結果


圖2 MEG實驗結果


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