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官方网站、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韓世輝教授課題組在社會心理學期刊《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在線發表題為"Religious afterlife beliefs decrease behavioral avoidance of symbols of morality”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宗教信仰削弱人類死亡回避行為的心理機制。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避免提到死亡這一話題,居所也遠離與死亡有關的物理符号,在中國墓地一般建在遠離城市中心的郊野。然而,這樣的行為并非在所有國家相同,比如,在宗教信仰較普遍的歐洲城市,墓地可接近城市中心或居所(如圖1A示例在英國愛丁堡人們居所與墓地的距離,圖1B比較中國和歐洲城市中心火車站與墓地之間距離的差異)。從該現象切入,本研究提出宗教來世信念可能緩解死亡焦慮并削弱死亡回避行為這一假設。
圖1
為檢驗這一科學假設,本研究開發了一個測量工具,即"置詞任務”,在一張紙畫一個大圓,其中圓心有一個線索詞,即‘死亡’,‘疼痛’,或者‘生命’。受試者被要求依次把7個靶詞(自己,家人,喜歡的名人,不喜歡的名人,陌生人等)寫在圓内,通過測量靶詞與線索詞之間的距離來量化對死亡符号的回避行為。研究結果發現這些距離能夠直觀地反映死亡回避傾向(圖2B),并且靶詞與線索詞之間的距離能夠預測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回避死亡相關刺激(譬如:骷髅)的行為(圖3)。
圖2
圖3
本研究使用置詞任務測量了中國基督教徒和非宗教受試者的死亡回避傾向,在線收集了其他宗教信仰教徒(穆斯林、印度教徒和佛教徒)的數據。結果如圖4所示,相對于非宗教受試者,宗教受試者在置詞任務中表現出對死亡線索回避傾向的顯著降低。
圖4
為了進一步做出因果推理,本研究招募了非宗教個體,在置詞任務前進行來世信念啟動,發現來世信念啟動顯著降低個體的死亡回避傾向,而作為控制條件的世外桃源啟動卻沒有這樣的效應(圖5)。該結果表明宗教來世信念可以削弱人們的死亡回避行為。
圖5
本研究通過大規模的行為數據(N=1590)揭示了宗教來世信念在削弱于死亡回避行為中的作用,為理解宗教影響社會行為的心理機制提供了新視角和實證基礎。
課題組已畢業博士研究生範小月和博士後高天宇為本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韓世輝教授是本論文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71134)支持。
202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