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6日,beat365官方网站魏坤琳課題組聯合目前在英國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的博士後趙思家博士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對重複出現的刺激,人腦會逐步減少注意資源的投入,即出現“習慣化“的現象;而對出乎意料的新異刺激,人腦會立刻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資源。這種動态的注意力調節是大腦處理信息的底層機制。孤獨症人群對外界刺激的注意力缺陷是其神經系統發育障礙的主要表現之一,尤其是對于社會性信息的響應。以往研究主要聚焦于大腦皮質的激活模式的差異,而對該人群的皮層下結構的注意力調控卻鮮有探讨。藍斑核是注意調控的最重要的皮層下結構,其通過分布全腦的去甲腎上腺素投射,扮演了注意動态調控的”引擎”的角色。但傳統的神經成像手段(例如功能性核磁或者腦電)難以有效地測量體積微小的藍斑核的活動。
魏坤琳教授課題組的研究生劉雅潔利用實時的瞳孔大小測量來間接測量藍斑核的活動,并在青島以琳孤獨症兒童學校完成行為學實驗。研究結果表明,與年齡及智商匹配的正常發育兒童相比,孤獨症兒童的瞳孔在單調重複的聲音刺激下沒有充分變小;而當聽到出乎意料的新異聲音刺激時,他們的瞳孔沒有充分變大。并且,這些異常和孤獨症核心症狀的嚴重程度之間直接相關。因為瞳孔大小可以實時反映藍斑核的活動強度,這些結果表明藍斑核為主導的去甲腺上素注意調控在孤獨症兒童中出現異常,而這些異常可能和孤獨症的發展相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發現的孤獨症兒童注意力異常是在不涉及認知任務的情況下發現的,這就意味着孤獨症兒童在日常的缺省狀态下其注意力調制就異于常人。該研究對孤獨症的成因和認知機制有重要的揭示作用,對孤獨症兒童的幹預和教育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牛津大學博士後趙思家博士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魏坤琳教授和趙思家博士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特别感謝青島以琳孤獨症學校的同學和老師們的熱心支持和奉獻。
全文鍊接:https://doi.org/10.1523/JNEUROSCI.0223-22.2022
202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