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beat365官方网站蘇彥捷教授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Developmental Science》發表題為“The relation between aggression and theory of mind in children: A meta-analysis”的論文,采用多水平元分析的方法,共納入53項研究(含175個效應量,11579名2-15歲兒童),解決了以往有關攻擊和心理理論關系的理論争論,同時為兒童攻擊行為的幹預提供了一定的啟示。
攻擊指意在身體上或心理上傷害他人的行為。兒童期的攻擊行為與後期的社會适應不良存在密切聯系,因此探究兒童攻擊行為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助于為幹預和減少兒童的攻擊行為提供一定的啟示。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 ToM)是最廣泛被探究的和兒童攻擊行為相關的因素之一,它指個體理解和預測他人的心理狀态的能力,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社會認知能力。盡管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考察兒童的心理理論和攻擊行為之間的關系,但其研究結果并不一緻。對此,研究者們主要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是社會技能缺失觀點(social skills deficit view),該觀點認為心理理論是一把單刃劍,心理理論可以減少兒童的攻擊行為,而心理理論的缺失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導緻兒童出現攻擊行為。第二種觀點是雙刃劍觀點(double-edged sword view),該觀點認為心理理論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兒童既能使用心理理論去幫助他人,也能使用心理理論去傷害他人,因此,即使是心理理論發展較好的兒童也可能會表現出較多的攻擊行為。
為了解決這兩種觀點之間的沖突,本研究采用多水平元分析(multilevel meta-analysis)的方法,對前人研究進行了彙總和分析。通過文獻檢索共獲得3313篇文獻,經篩選後最終有53項研究(175個效應量)納入元分析,共包含11579名2-15歲兒童(篩選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結果發現,心理理論與攻擊行為的相關整體是負向顯著的(r = -0.08),即兒童的心理理論水平越低,其攻擊行為越多(漏鬥圖見圖2)。盡管這一效應較小,但是較為穩健,在不同攻擊類型(身體攻擊與關系攻擊、主動攻擊與反應攻擊)、心理理論類型(認知、情緒)、年齡段(學前、學齡)、攻擊測量方式(自我報告、他人報告、觀察法)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均存在。
此外,本研究還首次将橫斷研究和追蹤研究的結果同時納入元分析,發現無論兒童的心理理論和攻擊行為是同時測量還是在不同時間點測量,兩者間均存在負相關。這說明,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心理理論和攻擊行為可能是相互影響的,較差的心理理論會帶來更多攻擊行為,而更多的攻擊行為也會導緻心理理論發展受損。然而,相關值的大小在先測量心理理論後測量攻擊行為時是最大的,這也提示我們心理理論的作用可能是更主導的。
與此同時,攻擊行為是否屬于霸淩也會調節這一相關關系。和普通的攻擊行為不同,霸淩的主要特點是重複的、有意的、是否導緻或利用權力的失衡。心理理論隻與非霸淩的攻擊行為呈負相關,而與霸淩的相關不顯著。因此,對于霸淩和心理理論之間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本研究解決了以往研究者們關于攻擊和心理理論關系的觀點沖突,為社會技能缺失觀點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同時也啟示教育者們通過提高孩子的心理理論能力減少其攻擊行為。
圖2 漏鬥圖(黑點代表每個研究的效應量的标準誤分布)
蘇彥捷教授課題組博士生王一伊為本文第一作者,蘇彥捷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另外四位作者為杭州師範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助理研究員尚思源、beat365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和beat365研究員解萬澤、beat365碩士畢業生洪烨和本科生劉澤熙。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72782, 32071075)的支持。
Wang, Y., Shang, S., Xie, W., Hong, S., Liu, Z., & Su, Y. (2022). The relation between aggression and theory of mind in children: A meta-analysis. Developmental Science, e13310. https://doi.org/10.1111/desc.13310
2022-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