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凝望高山的雄偉,見證日落的壯觀,或贊歎星空的浩瀚,你或許會覺得眼前事物的龐大超越了你對世界的理解,從而有一種被震撼的感覺,你可能會起雞皮疙瘩,甚至感受到流淚的沖動,這種情緒叫做敬畏感(Awe)。敬畏感會讓人們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外界,讓聒噪的自我安靜下來,以謙卑的方式看待世界,從而變得更開放和包容。敬畏感能讓人們變得更善良,更有同情心,甚至能夠減弱軀體的炎症反應,增強身體健康。以往的研究廣泛指出敬畏感和自我的緊密關系,而目前領域内尚無研究探查敬畏感和自我概念的一個重要組成之間的關系——自我連續性。
自我連續性(Global Self-Continuity)是指個體對不同時間段的自我之間的主觀感受,即盡管知道有各種各樣的心理或生理變化,自我的内核仍然保持相似性,我們在過去、現在和未來是同一個人。自我連續性作為穩定地自我概念的重要組織部分,一方面可以為個體的行動提供過去自我的經驗參考,一方面可以為個體提供未來自我的預期指引,對心理和身體健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自我連續行是心理成熟的一個重要指标。提升自我連續性将促進自我控制、生命意義感、以及更有效的判斷、決定和行動。
姜佟琳研究員及合作者通過6項不同方法的研究探究了敬畏感對于自我連續性的影響。研究發現,在自然條件下,敬畏感與自我連續性緊密相關,此外,實驗誘導的敬畏感能夠有效提升自我連續性。研究還發現,敬畏是通過全局處理(Global Processing)和叙事性(Narrative)的系列中介作用提升自我連續性的,即敬畏感使人們能夠以宏觀的視角看待自己的生命,從而獲得一種能夠串聯起生命中的種種變化的叙事策略,最終使人們能夠從變化中找到線索,感知到自我在不同時間段的連續性。敬畏感對自我連續性的影響超越了一般的積極情緒,基于威脅事件産生的敬畏也能夠促使個體具有更高的自我連續性。
研究豐富了文獻對于敬畏和自我概念的關系的理解,揭示了敬畏對自我連續性的影響機制,并為理解敬畏感的積極心理作用提供了新的視角。
姜佟琳研究員與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生、姜佟琳研究員課題組研究助理潘欣羽為共同第一作者。姜佟琳研究員為文章的通訊作者。
該研究工作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年基金項目(32000767)資助完成。
Pan, X., & Jiang, T. (2022). Awe fosters global self-continuity: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global processing and narrative. Emotion.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7/emo0001187
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