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能夠快速知覺他人面孔的多維度社會屬性,如種族、性别、年齡等,并根據這些信息在社會交往中做出決策并采取适當的行動。因此面孔多維社會屬性的神經編碼機制問題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等領域受到高度關注。其中一個存在争議的科學問題是:面孔加工中不同維度社會屬性的神經編碼是并行進行的還是某一維度屬性的神經編碼優先于其它維度屬性的神經編碼?beat365官方网站及麥戈文腦研究所韓世輝教授課題組結合自己發展的行為實驗範式和神經電生理技術,通過系列實驗,提出并驗證面孔社會屬性神經編碼的社會任務調控理論,實驗發現揭示了社會任務需求對面孔種族和性别屬性神經編碼時序的調控作用和機制,研究結果日前發表在社會心理學期刊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ttitudes and Social Cognition, 論文題目為“Priority of racial and gender categorization of faces: A social task demand framework”。課題組已畢業博士研究生張婷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韓世輝教授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
該論文報告了七個實驗,基于大腦神經活動重複抑制的實驗範式,在嚴格控制不同個體面孔知覺屬性差異的條件下,研究大腦如何自發地把不同個體的面孔歸類為某一種族/性别的加工過程。行為實驗結果揭示了同種族和異種族面孔性别在知覺表征上的差異,異族男性和女性面孔在性别維度上的表征更為聚集,同族男性和女性面孔在性别維度上的表征更加分離。神經電生理結果發現,相比于同族面孔,異族面孔的種族屬性神經編碼發生更早,在面孔刺激出現後約170-210ms;但是,相比于異族面孔,同族面孔的性别屬性神經編碼發生更早,這些結果在多種刺激類型(亞裔、白人、黑人面孔)和被試樣本(中國被試和白人被試)中得到重複驗證。更重要的是,研究通過操縱實驗情境中人際交往(競争、合作、異性交往等)社會任務需求,發現了社會任務需求調控面孔的種族和性别屬性神經編碼的實驗證據。研究結果表明,進行隊友選擇任務和面孔吸引力評估任務分别影響了人們對同族和異族面孔在性别和種族維度上分類加工的優勢。另外,當實驗情境中人際交往對象發生了不同于以往 “默認狀态”下社交關系的轉變(如,選擇異族個體作為隊友而同族個體視為競争者,或隻能在異族群體中選擇異性交往對象),從而使得社會任務需求發生變化時,對同族面孔的種族屬性編碼和對異族面孔的性别神經編碼會在加工時序上顯著提前。
該研究基于系列行為和神經電生理實驗結果,通過實驗操縱揭示了社會任務需求與面孔社會屬性神經編碼的因果關系,提出了人類面孔社會屬性編碼的社會任務需求理論,為理解面孔在不同社會維度上進行分類加工過程的認知和神經機制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中德中心項目的支持。
Zhang, T., Zhou, Y., & Han, S. (2022). Priority of racial and gender categorization of faces: A social task demand framework.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ttitudes and Social Cognition. https://doi.org/10.1037/pspa0000318
202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