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網絡與社交媒體的時代,網絡和社交媒體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伴随着許多負面的影響,其中對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問題性使用(依賴與成瘾)成為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主要問題。為深入地了解這一問題産生的機制,侯玉波課題組從人與環境互動視角探讨了個體感知到的關系流動性(在某種社會環境中建立新關系和結束舊關系的難易程度)對網絡與社交媒體問題性使用行為(網絡依賴或成瘾)的影響。相關的研究論文Relational mobility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 person-environment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于2023年2月26日在Social Media + Society上在線發表。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用三個系列研究驗證了我們提出的理論模型:研究1采用2017年中國綜合調查數據庫(CGSS)的數據,發現關系流動性與個體網絡問題使用行為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研究2用橫向數據考察了人際敏感性在二者之間的中介作用,證明關系流動性通過降低個體的人際敏感性減少了大學生的問題性網絡使用行為。研究3通過兩個時間點的數據,發現關系流動性先是降低個體人際敏感性,然後再增強個體的歸屬需要,從而減少個體的問題性網絡使用行為。
我們用“滲透”機制——社會環境通過影響人際互動、影響基本心理需要并最終影響個體的行為這一思路對研究結果做系統的解釋。這一機制為我們理解網絡與社交媒體問題性使用提供了新的視角。研究不僅揭示了社會環境中關系流動性對網絡與社交媒體問題性使用的影響機制,也為如何減少問題使用行為提供了理論與實踐指導。文章的第一作者董志文和第三作者曹毅均為侯玉波課題組的博士生,侯玉波為本文通訊作者。這項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2271125)資助完成。
Dong, Z., Hou, Y., Cao, Y., & Wu, Z. (2023). Relational mobility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 person-environment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Social Media + Society. https://doi.org/10.1177/2056305123115511
202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