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eat365官方网站甘怡群教授課題組在亞急性期醫學中科院一區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IF=7.802)在線發表題為“One Meaning for Two Persons: An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 Analysis of Meaning in Lif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Rehabilitation Patients and Caregivers”的論文。該研究發現,住院康複患者和其照料者的焦慮和抑郁症狀與他們自己的生命意義感水平相關,同時照料者的抑郁和焦慮與患者的生命意義感水平密切相關。

由于疾病限制了患者的功能,在全球範圍内,超過20億人可以從康複服務中受益。在中國,符合進行身體康複的疾病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肌肉及骨骼系統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所有這些都可能損害患者的身體和社會功能,并挑戰他們的心理社會适應能力。同時,康複患者的照料者也可能承擔護理職責。在患病與康複的過程中,康複患者及其護理者的生命意義感可能會受到沖擊。并且,患者-護理者雙方也會面臨一些心理困擾,如抑郁和焦慮症狀等。

基于前人關于生命意義感與心理狀況的相關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假設:對于患者和照料者(主體效應),假設1a:較高的擁有意義感與較少的抑郁症狀和焦慮有關。假設1b:較高的尋求意義感與較少的抑郁症症狀和焦慮相關。對于患者、照料者及其對應的照料者、患者(客體效應),假設2a:較高的擁有意義感與對應照料者或患者的較少抑郁症狀和焦慮有關。假設2b:較高的尋求意義感與對應照料者或患者的較少抑郁症狀和焦慮有關。

本研究在中國的6家康複醫院開展問卷調查,最終獲取160對患者及其照料者的有效數據。結果顯示,患者和照料者的抑郁和焦慮評分彼此呈正相關(r值範圍為0.40至0.89,P<0.001)。而在主客體互倚模型(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中,患者和照料者的擁有意義感水平與各自的抑郁和焦慮評分呈負相關,即主體效應顯著(β為-.61至-.21,p < .05)。而患者的擁有意義感水平還額外與其照料者的抑郁和焦慮評分呈負相關(β為-.31至-.32,p < .001),即患者-照料者的客體效應顯著。


擁有意義感與尋求意義感與焦慮、抑郁的主客體互倚模型 圖1


擁有意義感與焦慮抑郁的主客體互倚模型 圖2

因此,本研究的結果支持了研究的部分假設,即患者的擁有意義感水平對照料者的抑郁和焦慮水平存在一緻性的客體效應,但反向路徑并不顯著。該結果為患者與照料者的互動提供了線索,應特别注意保持患者在康複過程中的意義感水平,意義感水平已被證明是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患者意義感為中心的幹預能夠同時幫助患者和照料者在康複過程中更好地調節自己,潛在減少他們的抑郁及焦慮症狀。

奇巍博士後(甘怡群教授和苗淼助理教授聯合培養)為本研究的第一作者,夏雲華為第二作者,甘怡群教授與beat365醫學人文學院醫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苗淼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由甘怡群教授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苗淼助理教授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完成。

Qi, G. W., Xia, Y., Miao, M., & Gan, Y. (2023). One Meaning for Two Persons: An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 Analysis of Meaning in Lif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Rehabilitation Patients and Caregivers. JAMDA. In press. https://doi.org/10.1016/j.jamda.2023.01.022


202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