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beat365官方网站、行為與心理健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劉興華研究員的正念實驗室在國際學術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上發表題為“Distress tolerance as a mechanism of mindfulness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Cross-sectional and diary evidence” 的論文。該研究發現,在個體間和個體内水平,痛苦耐受度都在正念和焦慮抑郁困擾間起到了中介作用。

目前,關于正念幹預緩解焦慮抑郁的起效機制,不同的理論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其中一個被多位研究者一緻提出的機制是暴露。正念水平高的個體在面對不愉悅的情緒狀态時,不會自動回避或逃避,而是能不評判地對當下的狀态有所覺察。這種暴露的過程,可帶來更高水平的痛苦耐受度。痛苦耐受度是情緒障礙的一個重要的跨診斷因素,即與焦慮抑郁困擾是高度相關的。然而,截至目前,還沒有研究直接探索痛苦耐受度是否是正念與焦慮抑郁困擾關系的潛在機制。

鑒于正念、痛苦耐受度、焦慮抑郁困擾都既有特質屬性(在個體間存在差異,較為穩定),也具有狀态屬性(在個體内存在變異,是波動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在個體間和個體内水平,痛苦耐受度是否中介了正念和焦慮抑郁困擾的關系。研究一是大樣本橫斷面研究,結果支持痛苦耐受度在個體間水平上的中介效應。即相比于特質正念水平低的個體,特質正念水平高的個體,其痛苦耐受度水平比較高,相應的焦慮抑郁困擾水平更低。

研究二是為期14天的每日日記研究,結果進一步支持痛苦耐受度在個體内也中介了正念和焦慮抑郁困擾的關系。即對于特定的個體,當其某天的狀态正念水平高于一般水平時,其痛苦耐受度水平更高,焦慮抑郁困擾水平更低。

在理論層面,當前研究首次為痛苦耐受度作為正念的起效機制提供依據。這與多位學者提出暴露是正念起效關鍵機制之一的觀點是一緻的。此外,在實踐層面,本研究提示可以增加正念幹預中痛苦耐受度的幹預劑量,從而增加對焦慮抑郁困擾的幹預效果。例如,可以增加内感暴露、想象暴露和實際情境暴露的内容。本研究也為劉興華創立的情緒困擾的正念幹預(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for Emotional Distress; MIED)的設計合理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依據。MIED課程将提高痛苦耐受度作為課程幹預關鍵策略之一,有意地在正念練習中加入相關引導語,并增加了暴露的内容,以幫助改善焦慮抑郁困擾。

正念實驗室在讀博士生李燕娟為本研究的第一作者,劉興華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巨睿琳、Stefan G. Hofmann教授、招穎詩、管烨和冷宇也為本文做出了重要貢獻。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beat365第六醫院)面上項目基金資助完成。

Li, Y., Ju, R., Hofmann, S. G., Chiu, W., Guan, Y., Leng, Y., & Liu, X.Distress tolerance as a mechanism of mindfulness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Cross-sectional and diary evid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 https://doi.org/10.1016/j.ijchp.2023.100392

全文鍊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97260023000285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