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網絡與社交媒體中匿名性影響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學關注的問題,以往這方面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它消極的一面,認為人類在虛拟世界的非理性行為和它有緊密的關系。基于這樣的理念,在對互聯網的社會治理中,更多人相信實名制是最為有效的方法。然而也正是由于匿名性是虛拟世界區别于現實世界的核心特征,所以探尋它對人類行為的積極影響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從道德勇氣入手探讨了匿名性增強網民道德勇氣的機制。成果于2023年7月1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心理學期刊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上。
文章用四個研究證明社交媒體匿名性能夠提升個體的道德勇氣。研究1考察了社交媒體匿名性與道德勇氣之間的相關關系;研究2通過操縱感知匿名性探究了匿名性對道德勇氣的影響,建立了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3引入了感知風險作為匿名性對道德勇氣産生影響的中介機制,同時把道德意義感作為匿名性影響道德勇氣的邊界條件;研究4則在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引入具有生态效度的社交媒體行為數據,在真實網絡情境中對假設進行再次驗證。結果表明:社交媒體匿名性能夠顯著提升個體的道德勇氣,感知風險和道德意義感在二者關系中起中介和調節作用,并且這一結果具有較強穩健性。研究結果不僅為匿名性的積極影響提供了證據;而且研究揭示的積極效應及其機制對當今網絡與社交媒體環境的治理也具有現實意義——我們必須認識到匿名性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能讓人們表現出非理性行為,也可能讓人們有揭露黑暗的勇氣。正如本研究的作者潘欣羽博士在朋友圈所說:我們支持一個有選擇的社會,即使看似“有害”的東西也應該被規範而不是禁止,例如互聯網的匿名性,有選擇總比沒有好。
文章第一作者潘欣羽是侯玉波課題組2021屆碩士研究生,現在香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侯玉波和美國康奈爾大學人類發展系的王琪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這項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2271125)資助完成。
Xinyu Pan, Yubo Hou, Qi Wang(2023)Are we braver in cyberspace? Social media anonymity enhances moral courag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https://doi.org/10.1016/j.chb.2023.107880.
202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