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官方网站周廣玉研究員課題組在美國心理學會(APA)旗下《Stigma and Health》期刊上發表題目為“Stigma and emotional distress in Chinese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Moderating role of cognitive fusion”的研究論文。該文章探讨了中國精神衛生專業人員(包括精神科的醫師、護士及醫技人員)所面臨的職業污名及其不良影響。旨在提示精神衛生專業人員飽受的隐形困境,尋找緩解情緒困擾的潛在策略,同時也着眼于探讨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的職業污名、連帶污名和情緒困擾之間的複雜關系。

精神衛生專業人員對支持患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而言至關重要。然而,他們的職業本身卻不可避免地經受着社會偏見的影響和污名化的負擔,這既包括來自外部公共污名,也包括個體對其職業負面看法的内化。該研究表明,職業污名與精神衛生專業人員的抑郁、焦慮和壓力呈正相關,連帶污名在這種關聯中起到中介作用,解釋了職業污名與心理困擾之間的關系。此外,認知解離,在這裡指的是精神衛生專業人員内化職業污名信念的程度,被發現對這一中介過程具有調節作用。具體而言,認知解離水平越高,表示他們能更好地遠離這些負面思維,因此對職業污名的負面影響展現出更強的心理适應能力。

這項研究突出了當前急需解決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所遭受的職業污名問題,強調創造一個承認且尊重他們卓越貢獻的支持性環境的重要性。為了消除導緻職業污名的固有偏見,還需着重提高公衆對心理健康的認知水平。研究建議采用基于正念和第三浪潮的幹預措施(如接納承諾療法),為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提供有效的應對策略。如今,社會心理健康意識不斷提高,将這種關注擴展到心理健康專業人員身上至關重要。研究強調,為支持他們的工作而創造不受污名影響的環境,需要衛生系統、政策制定者和社會多方共同協作。對于那些将一生奉獻給心理健康事業的人們,這一舉措可以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患者護理質量,也為他們提供了更多體會幸福感的機會。

本研究得到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1BSH158)和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基金(NCRC2021M10)的資助。周廣玉課題組的碩士畢業生劉旭(現為北京回龍觀醫院醫師)、劉秋琪(現為澳門特區獨立咨詢師)和石慧敏(現為三峽大學教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周廣玉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

Liu, X., Lao, C. K., Shi, W., & Zhou, G. (in press). Stigma and emotional distress in Chinese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Moderating role of cognitive fusion. Stigma and Health. https://doi.org/10.1037/sah0000479


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