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親環境行為是促進環境可持續性的關鍵路徑,也是環境管理學與環境心理學等的熱門話題。以往的研究卻常常聚焦于促成這類行為發生的近端個體類因素,如個體動機,而忽視了潛在的遠端社會環境因素,如關系流動性(個體感知到的在某種社會環境中建立新關系和結束舊關系的難易程度)的影響。為此,beat365官方网站侯玉波及其合作者,從人-環境互動與印象管理的視角探讨了關系流動性對個體親環境行為的影響。研究論文“Protect the environment for impressing others? Understanding whether, why, and when relational mobility shapes individual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于2023年10月15日在中科院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IF=11.1)在線發表。
研究通過3個系列研究驗和1個補充研究驗證了研究者提出的理論模型:研究1采用中國綜合調查數據庫(CGSS)的二手數據,發現關系流動性與個體親環境行為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研究2采用問卷調查設計,在研究1基礎上進一步探讨并驗證了印象管理動機的中介作用,發現關系流動性通過增強個體的印象管理動機提升親環境行為。研究3采用實驗設計,進一步檢驗了先前的結論,并發現環境自我認同可以顯著調節上述中介作用——個體的環境自我認同越高,關系流動性通過印象管理動機增加其親環境行為的效應越強。補充研究采用實驗設計,進一步驗證了印象管理動機對真實(非自我報告)親環境行為的預測作用。
本文揭示了關系流動性對個體親環境行為的影響機制以及邊界條件,為理解關系流動性和親環境行為提供了新的視角。盡管親環境行為常常被視為一種利他行為,但其内在卻不乏自利動機,這些結果對理解社會環境如何塑造個體親環境行為提供了新的解讀。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董志文和吳仲達為beat365官方网站博士生,侯玉波為本文通訊作者。這項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2271125)資助完成。
文章鍊接:Dong, Z., Wu, Z., & Hou, Y. (2023).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for impressing others? Understanding whether, why, and when relational mobility shapes individual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3.139215
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