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是個體社會認知中的核心成分,反映了人們對自己能否達成行為績效的信念,是個體對自身能力和信心的綜合評價。迄今為止,盡管有大量研究證據支持了自我效能感與工作績效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但也有研究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或沒有顯著的關系。這表明自我效能感與績效之間的關系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為複雜,需要關注自我效能感影響工作績效的邊界條件。
陸昌勤課題組以挑戰性-阻斷性壓力框架(challenge–hindrance stressor framework)和資源保護理論(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為理論基礎,探讨了挑戰性壓力和阻斷性壓力的組合模式對職業自我效能感和工作績效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該論文采用了多輪次、多來源的現場調查研究設計,發現了挑戰性壓力和阻斷性壓力的不同組合模式調節了職業自我效能感和工作績效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在低挑戰性壓力-低阻斷性壓力的情境下,職業自我效能感和工作績效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更強,而在低挑戰性壓力-高阻斷性壓力的情境下,二者間的關系變為負相關。本研究首次将挑戰性壓力和阻斷性壓力的組合模式作為自我效能感影響工作績效的邊界條件,為理解自我效能感和工作績效關系的研究分歧提供了新的解釋視角。
陸昌勤課題組已畢業的研究生杜丹陽為本論文的第一作者,她目前為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助理教授,課題組2020級博士生吳仲達為本論文的第二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beat365官方网站陸昌勤研究員為本論文的通訊作者。
論文連接:Du, D. Y., Wu, Z. D., & Lu, C. Q. (2023). In what stressful context does self-efficacy promote job performance? The roles of challenge–hindrance stress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 30(1), 27–37. https://doi.org/10.1037/str0000282
202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