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是一種有象征性意義但沒有實際作用的行為,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比如貼春聯,結婚時交換婚戒,早上用冥想開啟新的一天等。它可以幫助緩解焦慮、悲傷等負面情緒,提升對食物和假期的享受程度,提升幸福感,還能促進集體的凝聚。盡管儀式非常常見,并且對個體和集體有重要意義,然而哪些心理因素能夠促使人們參與儀式仍有待研究。

以往研究從儀式情緒調節的功能入手,指出負面情緒(如焦慮)能夠促使人們參與儀式。本研究從儀式幫助人們标記紀念生活事件的角度入手,提出懷舊——對過去的眷戀和向往——能夠促進儀式參與。以往研究發現,沉浸在懷舊的回憶中,人們可以感覺到更高的自尊和社會聯結,感到更樂觀、更受鼓舞。此外,當人們遇到負性事件(如惡劣的天氣)時,也往往訴諸懷舊回憶,而懷舊回憶會進一步給人們帶來心靈的慰藉。故懷舊或許可以提升人們對記憶所蘊含價值的關注,讓人們更想保存和記錄生活中發生的事件,進而更願意參與儀式。而儀式作為一種極具象征意義、幫助标記紀念生活事件的行為,可能進一步幫助個體感知到更高的生命意義感。

據此,本研究假設懷舊能夠促進儀式參與,進而提升生命意義感。假設模型如下圖所示。

課題組通過一系列研究(包含1個橫向相關研究,1個交叉滞後研究,3個實驗),在東西方被試中檢驗了假設。結果發現,懷舊傾向與儀式參與正相關,并且啟動懷舊可以提升個體參與儀式的意願,而更多的儀式參與會進一步帶來生命意義感的提升。

這項研究揭示了儀式參與的動力過程,也擴展了對懷舊的認識,進一步證實了懷舊是一種“從過去到未來”的情緒,人們從過去的記憶中獲取力量,進而在當下投身到有意義的行為中。

課題組博士生殷藝格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姜佟琳研究員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文章的合作者為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Tim Wildschut和Constantine Sedikides教授。

該研究工作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2271127)資助完成。

Yin, Y., Jiang, T.#, Wildschut, T., & Sedikides, C. (2024). Nostalgia, Ritual Engagement, and Meaning in Lif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241235740


202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