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人類常被視作社會性動物,獨處也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獨處可以帶來自由,激發創造力,也可以招緻孤獨和無意義,取決于人們對獨處的态度和選擇。當人們對獨處有一個積極的态度、主動選擇獨處時,獨處可以幫助人們放松恢複,促進思考;但當人們對獨處持有一個消極态度、被迫獨處時,獨處往往伴随着孤獨、更低的生命意義和生活滿意度。如何提升人們對獨處的積極态度,使人們更好地從獨處中獲益呢?

姜佟琳研究員課題組從敬畏的視角出發,提出敬畏可以帶來自我超越的感受,進而促進對獨處的積極态度。一方面,當感到自我超越時,人們可能會感到周圍的背景褪去,隻有自己在和更大的存在對話,進而感到孤身一人,但同時這種自我超越帶來的與人類和更宏大事物的聯結,會讓個體即便感到孤身一人但也并不感到孤獨。這種孤單但并不孤獨(alone but not lonely)的感受,可以打破獨處往往意味着孤獨的迷思,消解人們對獨處的負面印象。

另一方面,敬畏帶來的自我超越會使人們超越日常的煩擾憂慮,思考人生意義、真實自我等深刻議題,而獨處是進行深刻思考的絕佳時機,因為它可以确保人們免受社會因素的限制和侵擾,提供思考的自由。故伴随着自我超越帶來的深切反思,敬畏會讓人們更加看到獨處之于個體的價值,對獨處有更積極的态度。

為探究敬畏對獨處态度的影響,課題組采用大數據研究、實驗研究、經驗取樣法研究和幹預研究檢驗假設。研究1通過對Twitter用戶發布推文的文本分析,發現文本中“敬畏”語義(相比“感到有趣”語義)的表達與“孤單但不孤獨”和對獨處的積極态度的表達呈正向關聯。研究2-6采用不同敬畏操縱(圖片、想象任務、視頻)、不同孤單、孤獨、對獨處積極态度的測量方式(量表、圖片、活動參與意願等),驗證了敬畏會讓人感到孤單但不孤獨,同時對獨處有一個積極的态度。研究7采用經驗取樣法,證實了日常生活中敬畏感受與孤單但不孤獨、對獨處積極态度的正相關。最後,研究8為幹預研究,發現為期5天的敬畏幹預可以通過影響對獨處的積極态度,進一步增加人們的精神幸福感和心靈的甯靜。


(圖為研究3對孤單感受和獨處态度的圖片測量)


(圖為研究8敬畏幹預對精神幸福感和心靈甯靜的影響)

該研究關注到日常生活中重要但常常被忽略或者負面看待的獨處時間,提供了幫助個體提升對獨處積極态度,享受獨處的指導建議。該研究也進一步指出區分孤單(alone)和孤獨(lonely)的必要性,因為孤單并不意味着孤獨,比如人們在敬畏中通常感到孤單但并不更孤獨。該研究也進一步指出敬畏的幹預價值,未來研究可以考慮探索基于敬畏的幹預措施,探索對幸福感的影響。

文章以“Awe Fosters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Solitude”為題發表于Nature Mental Health。姜佟琳研究員課題組博士生殷藝格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姜佟琳研究員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課題組博士生袁文穎、郝晨箫,課題組已畢業的本科生杜宇晖、徐正博,以及Texas A&M University的Joshua Hicks教授也為本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該研究工作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敬畏促進平和的心理健康意義:來自行為、電生理和fMRI實驗的證據”(項目号:32271127)資助完成。

Yin, Y., Yuan, W., Hao, C., Du, Y., Xu, Z., Hicks, J. A., & Jiang, T. (2024). Awe fosters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solitude. Nature Mental Health. https://doi.org/10.1038/s44220-024-00244-y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