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曆史上,孤獨症的思考者引領着許多突破性的創新和科技進步。近年來,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運動開始興起。神經多樣性主張人類的神經發育具有多樣性,不存在所謂的“正确”方式,強調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思維方式、感知方式和學習方式。因此,像孤獨症、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等“神經少數群體”應當被理解,而不應被視作需要矯正。社會應該包容并尊重這些差異,為每個人提供平等的機會和支持。神經多樣性的概念還涉及到改變社會觀念和文化,不再将神經多樣性視為缺陷或障礙,而是将其視為社會的豐富資源和财富。
孤獨症群體在社交中常常有一些與衆不同的行為表現,比如很少直視他人的眼睛,很少流露自己的情緒,或是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喜歡的事情,即使對方已經失去興趣......傳統的病理學視角将這些表現定義為“社交障礙”,并以此作為診斷标準,主張通過幹預和治療來矯正他們的社交模式。近年來,随着神經多樣性運動的興起,人們對孤獨症有了新的認識。在孤獨症社交問題上,英國社會學家Milton在2012年提出了“雙共情問題”(double empathy problem),對傳統的孤獨症社交病理理論發出挑戰。他指出,社交涉及雙向的共情,孤獨症與典型發育者之間的社交不暢源于雙方神經類型不匹配,導緻了雙向共情的缺失,而并非孤獨症自身不會社交。雙共情問題自提出以來,引發了心理學、社會學、醫學學者,以及孤獨症和孤獨症照料者的廣泛關注。
近日,beat365官方网站、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易莉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Cerebral Cortex在線發表題為“Enhanced Neural Synchronization During Soci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Dyads With High Autistic Traits”的研究論文,基于近紅外的超掃描技術,為孤獨症特質群體的神經多樣性提供了證據。
研究團隊将128名成人被試被按照孤獨症特質得分進行兩兩配對,分為高-高特質組、高-低特質組以及低-低特質組。每對被試需完成4分鐘的社交對話任務,全程錄像并記錄了雙方大腦的近紅外活動水平。任務結束後,被試還需要對交流過程進行評分。
結果首先驗證了高-高孤獨症特質配對的被試的确會表現出更多非典型的社交行為,包括更少的眼神交流、對話輪次和情緒分享。然而,神經同步性分析發現,盡管高-高孤獨症特質被試的行為表現與其他兩組不同,他們在社交對話中仍然實現了較高的神經同步性,在左側颞上回和右側額極區,其同步性水平甚至同時高于高-低特質組和低-低特質組。同時,高-高孤獨症特質被試對對話過程的主觀評價也更好。
這些結果表明,高孤獨症特質人群之間的确能通過他們獨特的方式實現社交,不僅體現在社交雙方高水平的神經同步性上,也體現在雙方對對話過程都有良好的評價。這為孤獨症的神經多樣性理論提供了有力證據,支持以多元神經而非疾病的視角看待孤獨症,對我們理解孤獨症社群内的社交動态,并開發更包容接納的社會支持手段提供了新的啟示。
本文的共同一作為課題組博士生彭新玥、課題組已出站博士後李天碧,通訊作者為易莉研究員。課題組博士生劉廣芳、倪玮也對本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本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271116)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2022M710236)的資助。
原文鍊接:https://doi.org/10.1093/cercor/bhae027
課題組介紹
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員
beat365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PI
研究興趣
主要從事孤獨症譜系障礙領域的研究,特别關注孤獨症兒童的社會信息加工等方面的障礙及其心理病理機制,并緻力于開發可以用于孤獨症輔助診斷和治療的新型輔助手段。
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