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1日,beat365官方网站、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張航課題組,與beat365第六醫院、beat365精神衛生研究所的閻浩課題組合作,在Biological Psychiatry: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Neuroimaging 期刊在線發表題為“Cognitive Phenotype Shifts in Risk-Taking: Interplay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s and Intensified Depression”的學術論文。該研究将行為決策與認知計算模型相結合,深入探讨了非自殺性自傷(NSSI)與抑郁嚴重程度在決策中的複雜關系及其認知基礎。

非自殺性自傷(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行為指不以自殺為目的的故意自傷行為,包括切割、抓撓或撞擊等。這類行為在青少年和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在重度抑郁障礙(MDD)患者中非常普遍,并且與未來自殺風險密切相關。NSSI行為可以看作是患者在應對消極情緒時風險決策行為的異常:在面對不同應對方法時,NSSI患者選擇了自傷而不是其他傷害較小的替代方法。了解這種決策異常背後的認知機制對預防與幹預NSSI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由于任務的随機性及個體決策行為的複雜性,以往關于有無NSSI人群決策行為的研究結果往往并不一緻。此外,NSSI與抑郁等疾病的并發也容易混淆研究結果。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仿真氣球冒險任務 (Balloon Analogue Risk Task, BART) 任務(圖1A)評估了57名有NSSI的MDD 患者、42名無 NSSI 的MDD患者和142名健康對照者的決策行為。在這個任務中,被試需要給多個氣球充氣以赢得分數。充氣越多獎勵越高,但氣球爆炸(失敗)的風險也就越高。


圖1. BART任務流程圖及計算模型

研究結果發現,三組被試的決策行為表現出了顯著的差異,NSSI患者的充氣次數要顯著低于健康人群。通過計算建模(圖1B),研究者進一步剖析了不同人群決策行為在各個認知維度上的差異,并分離了NSSI 與抑郁嚴重程度之間的交互效應(圖2)。研究者發現,相較于其他被試,有 NSSI 行為的被試風險偏好會更低。同時,NSSI 和抑郁嚴重程度之間存在着複雜的相互作用。随着抑郁症狀的加劇,NSSI患者的風險先驗信念在下降,決策行為也變得更加随意。

這些結果表明,NSSI 行為表現出對風險的普遍厭惡,而不是傳統觀點所認為的更加“沖動”。在進行決策(如需要緩解情緒)時,NSSI患者更傾向于更可控的行為(自傷),即使這種行為伴随着傷害。這降低了患者探索其他方法來進行應對的可能性。此外,抑郁的加深放大了NSSI患者參與危險行為的可能性。NSSI及其與抑郁在決策過程中複雜的作用部分解釋了前人研究中的争議結果,也為進一步預防患者的自傷乃至未來自殺行為提供了理論啟示。


圖2. 三組被試的模型參數估計結果

張航課題組的博士生盧義龍與閻浩課題組的碩士生葛雨琪為本文的共同一作,張航研究員與閻浩研究員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長治醫學院張曉晰團隊也對本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本研究獲得beat365臨床醫學+X 青年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資助。

全文鍊接:

Lu, Y.-L., Ge, Y., Li, M., Liang, S., Zhang, X., Sui, Y., Yang, L., Li, X., Zhang, Y., Yue, W., Zhang, H., & Yan, H. (2024). Cognitive Phenotype Shifts in Risk-Taking: Interplay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s and Intensified Depress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Neuroimaging. https://doi.org/10.1016/j.bpsc.2024.05.011


202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