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beat365官方网站甘怡群課題組在高影響力學術期刊 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中科院二區)發表題為What doesn’t kill us makes us stronger: insights from neuroscience studies and molecular genetics的論文,這篇論文綜述了關于心理韌性的最新研究,并探讨了心理韌性如何、以及何時能夠幫助個體更好地應對壓力,同時保持生活中的幸福感。

這篇文章探讨了壓力下個體如何通過心理韌性(resilience)來有效應對壓力并維持心理健康。文章綜合了最新的神經科學和分子遺傳學研究,分析了心理韌性的機制和個體差異,并讨論了如何通過認知重評(cognitive reappraisal)、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和賦予意義(meaning-making)等策略來促進壓力下的成長。

文章總結了心理韌性的神經和遺傳機制,并強調了認知重評、自我肯定和賦予意義在促進壓力相關成長中的作用。 指出了vlPFC和vmPFC在心理韌性形成中的關鍵作用,以及DMN在賦予意義過程中的重要性。 強調了遺傳因素在塑造個體在逆境後的心理韌性中的複雜相互作用。

文章強調了心理韌性是一個多維度的現象,涉及認知、生理和神經機制,以及遺傳和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通過深入理解這些機制,可以為開發更有效的預防和幹預策略提供科學依據,以增強個體在面對壓力和逆境時的适應能力和恢複力。

最後,論文讨論了心理韌性領域的未來方向。首先,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究心理韌性的神經機制。其次,機器學習可以為個體幹預效果預測和精确匹配幹預計劃提供重要的方法論基礎。此外,結合個體特征(如基因、個性、生活經曆和應對方式)和特定壓力情境,可以設計更加個性化的幹預計劃,比你更強借助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可以期待進行精準幹預。

總的來說,這篇論文通過整合跨學科的研究成果,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面而深入的視角,以理解壓力如何轉化為成長的機會,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來增強個體的心理韌性和幸福感。

甘怡群教授為本文第一及通訊作者,合作者為甘怡群教授課題組的博士生黃慧清、吳雪冰和碩士生孟萌。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171076)的支持。

參考文獻:Gan, Y., Huang, H., Wu, X., & Meng, M. (2024). What doesn’t kill us makes us stronger: insights from neuroscience studies and molecular genetics. 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59, 101431.

論文鍊接:https://doi.org/10.1016/j.cobeha.2024.101431


202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