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eat365官方网站甘怡群課題組在高影響力期刊 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中科院二區)發表題為Interactions of the CSF3R Polymorphism and Early Stress on Future Orientation: Evidence for the Differential Model of Stress-related Growth的論文。這篇文章探讨了基因多态性CSF3R與早期壓力對個體未來導向的交互作用,并提出了一個新的壓力相關成長阈值模型。研究基于中國成年人的大規模樣本,通過基因組範圍内的交互研究(GWIS)和候選基因方法,評估了基因多态性對心理彈性的影響。
Illustration of the Different Models Describing Person x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Note: The colored models are existing theories whereas stress-related growth is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未來取向包括個體對未來的思考、目标設定、規劃、應對挑戰和在不斷變化的情況下的行為調整,被視為一種心理資源,被認為從心理彈性中發展而來。研究調查了童年虐待與未來取向之間的曲線關系,并檢驗了基因型作為調節因子的作用。共有14,675名中國成年人自我報告了童年虐待經曆和未來取向。通過基因組範圍内的交互研究(GWIS)和候選基因方法評估了遺傳多态性的影響。GWAS和候選基因分析一緻表明,位于CSF3R基因間的rs4498771單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連鎖的SNP與早期創傷顯著交互作用,影響未來導向。非線性回歸分析發現,在某些基因型中,未來取向與童年虐待之間存在二次或三次方的關聯。具體來說,随着童年虐待水平的增加,所有基因型的未來導向都下降。然而,在達到某個阈值後,具有特定基因型的個體的未來取向顯示出反彈。研究結果表明,具有某些基因型的個體表現出對童年虐待的更大心理彈性。基于這些結果,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壓力相關成長阈值模型。
這項研究将壓力接種理論與基因個體差異結合起來,提出了壓力相關成長的阈值模型,豐富了人-環境交互作用理論,并為理解壓力後積極心理資源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研究結果對于開發促進壓力後成長和韌性的幹預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指出,需要進一步研究來探索心理韌性的促進機制。 神經科學方法可能為理解心理韌性提供新的視角,例如研究DMN在日常生活中的意義構建中的作用。機器學習為預測幹預效果和精确匹配幹預計劃提供了方法論基礎,有助于個性化幹預計劃的設計。
Gene × CTQ-R Interaction on FCI
Note: CTQ: 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FCI: future-orientated coping inventory. The dashed line represents the loess smoothing of the raw data, the solid line represents the quadratic (green) or cubic (red) polynomial regression as an approximation, and the dotted vertical lines mark the critical turning points of each curve.
甘怡群教授為本文第一及共同通訊作者,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的胡月琴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合作者為北京林業大學的陳一笛博士,澳門科技大學的鄭磊副教授,(均為甘怡群課題組博士畢業),及中南大學計算機與工程專業的王理中博士,吳曉麗博士,陳鋼教授。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171076)的支持。
參考文獻:Gan, Y. *, Wang,L., Chen,Y. * Zheng, L. Wu, X., Chen, G., & Hu, Y*.(in press). Interactions of the CSF3R Polymorphism and Early Stress on Future Orientation: Evidence for the Differential Model of Stress-related Growth. 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
論文鍊接:https://doi.org/ 10.1017/S2045796024000581
202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