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不僅關乎饑餓,很多人還通過它來平複情緒波動。盡管情緒性進食(Emotional eating)通常與過度進食(overeating)相關聯,但許多實驗研究并未重複這一現象。事實上,情緒性進食不僅包括過量進食,還包括進食減少(undereating),而後者常常被忽視。關于這兩種行為如何共同構成個體的進食模式及其随時間變化的機制,目前研究尚不清楚。
2024年9月,臧寅垠課題組在進食障礙領域的權威雜志《Appetite》上發表了題為 “Unraveling the complexity and instability of negative emotional eating: A latent transition analysis” 的研究文章,深入探讨了情緒性進食模式的多樣性及其穩定性。文章采用潛在轉變分析方法,揭示了負面情緒性進食中存在的獨特行為模式及其潛在健康風險。
該研究發現,情緒性進食可以分為四種行為模式:低情緒進食者(占11.5%–15.8%)、情緒性進食-少食者(占31.1%–40.5%)、情緒性進食-多食者(占15.9%–18.3%),以及混合型情緒進食者(占29.7%–37.2%)。在為期六個月的跟蹤調查中,近50%的參與者出現了行為模式的轉變,且多數轉變為混合型情緒進食者。此外,研究還表明,情緒性進食-多食者表現出更高的焦慮、抑郁、壓力以及飲食失調的風險;而性别、自尊水平及自尊穩定性與進食模式的類型及其變化趨勢密切相關。
這項研究突顯了情緒性進食模式的多樣性及其相對不穩定性,表明情緒性進食可能存在特質性與狀态性差異。研究為未來針對負面情緒性進食的幹預設計提供了理論支持,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臧寅垠研究員課題組博士生包佳敏為本文第一作者,臧寅垠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此外,已畢業的碩士生雷霆和朱春也為本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32000776)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2371139)的支持。
參考文獻:Bao, J., Lei, T., Zhu, C., & Zang, Y. (2024). Unraveling the Complexity and Instability of Negative Emotional Eating: A Latent Transition Analysis. Appetite, 107657.
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