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beat365官方网站劉興華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Psychotherapy Research》發表題為“Decentering as a mediator of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 on emotional distress: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designs”的論文,揭示了去中心化在正念幹預緩解情緒困擾中的中介作用。
近年來,正念及基于正念的幹預(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MBIs)在緩解情緒困擾方面展現了重要的臨床價值。然而,正念幹預如何通過特定的心理機制發揮作用仍是一個亟待深入研究的問題。
去中心化(Decentering)被認為是正念和基于正念幹預(MBIs)潛在的作用機制之一。它被定義為“能夠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視為暫時、客觀的事件,而不是對自我必然真實的反映”。MBIs 強調對想法的覺察和接納,從更廣泛和包容的視角觀察想法的重要性。這能防止個體對僵化想法和思維陷阱的過度卷入,從而使個體認識到僵化的想法不一定是現實的準确反映。通過這種方式,個體學會将負面情緒和想法視為暫時的心理現象,而不是對自我或外部現實的最終反映。
目前對去中心化中介作用的探索,缺乏對高情緒困擾人群的關注,且幾乎都是通過兩個測量時間點(幹預前和幹預後)來評估幹預對去中心化的提高作用,無法探索在幹預中的變化情況。
因此,根據Kazdin (2007)關于幹預效果機制的成立标準,本研究通過橫斷面與随機對照縱向研究設計,在高情緒困擾人群中,進行多時間點測量,探讨去中心化是否在正念/基于正念的幹預對情緒困擾(焦慮與抑郁)的緩解中發揮關鍵中介作用。
研究一為橫斷面設計,共納入998名高情緒困擾個體,測量其正念、去中心化水平、焦慮和抑郁症狀。研究二為随機對照縱向研究設計,共招募了688名高情緒困擾個體,随機分為情緒困擾的正念幹預(MIED)組和等待對照(WL)組,每組344人。在基線(T0)、第3周(T3)、第5周(T5)和第7周(幹預後,T7)評估個體的去中心化、焦慮和抑郁水平。
橫斷面和縱向研究的結果均支持了去中心化作為正念或正念幹預與情緒困擾的重要中介變量。此外,MIED方案被證明在提高去中心化水平和緩解情緒困擾(尤其是焦慮和抑郁)方面顯著有效。因此,在正念幹預過程中,去中心化可以作為保護性因素,去中心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緩解焦慮和抑郁水平。
劉興華研究員課題組博士生王珍珍為本文第一作者,劉興華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唐心怡、胡米米、招穎詩和Stefan G. Hofmann教授也為本文做出了重要貢獻。感謝兩項研究的參與者,特别感謝李燕娟在研究二數據分析中的寶貴建議。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971016,32371138)的支持。
參考文獻:
Wang, Z., Tang, X., Hu, A., Chiu, W., Hofmann, S. G., & Liu, X. (2024). Decentering as a mediator of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 on emotional distress: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designs. Psychotherapy Research, 1–15. https://doi.org/10.1080/10503307.2024.2426562
論文鍊接:https://doi.org/10.1080/10503307.2024.2426562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