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日,beat365官方网站蘇彥捷課題組在《Physiology & Behavior》期刊上發表了題為“Effects of long-term exposure to high-altitude on episodic memory: The moderating role of daytime dysfunction”的論文。該研究系統探讨了慢性高海拔暴露對情景記憶的影響,揭示了睡眠質量作為潛在保護因素的重要作用。
環境因素對個體健康的影響一直備受關注。近年來,随着高原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平原地區居民前往高原地區工作、學習和生活,使高海拔低氧環境對認知功能的影響成為了研究重點,尤其是對記憶功能。然而,現有研究多集中于工作記憶和短時記憶,而長時記憶(如情景記憶)是否會受到高海拔低氧環境的影響,對于這一問題的了解依然有限。
情景記憶是長時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對事件本身(項目記憶)以及事件背景(來源記憶,如時間和空間)的記憶。其準确性依賴于綁定加工(binding),主要涉及前額葉、頂葉皮層以及内側颞葉,特别是海馬和海馬旁回,這些腦區對于低氧環境高度敏感。因此,有必要考察慢性高海拔低氧環境暴露下,個體情景記憶表現的變化。此外,對于慢性暴露于高海拔低氧環境的個體,睡眠質量是記憶表現的一個潛在風險/保護因素。以往研究認為,與睡眠的“數量”(如睡眠時長、潛伏期等)相比,睡眠的“質量”,如日間功能障礙、睡眠幹擾等,與記憶表現受損更為相關。本研究通過What-when-where(WWW) 任務(見圖1),考察了慢性高海拔暴露對情景記憶的影響,并探讨了睡眠質量的調節作用。
圖1. 實驗流程
研究招募了92名參與者,其中高原移居組(n = 46)均出生并成長在平原地區(≤海拔500米),成年後移居至高原地區(海拔 3650 米)居住了兩年以上且近 3 個月未離開過高原地區;平原對照組(n = 46)為出生并生長在平原地區且從未去過高原地區的個體。
比較兩組在WWW任務中的行為表現(見圖2),發現對于項目記憶,高原移居組的擊中率和正确拒絕率均低于平原對照組;對于來源記憶,高原移居組的what-where綁定成功和what-when-where綁定成功的試次占比均低于平原對照組,但是兩組在what-when綁定成功的試次占比上無顯著差異。
圖2. 兩組在WWW任務中的行為表現
調節效應的分層回歸模型發現(見圖3),睡眠質量調節了高海拔暴露對情境記憶表現的影響。具體來說,對于日間功能障礙得分較高(≥ M + 1SD)的個體,高海拔暴露對擊中率、what-where綁定和what-when-where綁定的負向預測作用顯著;而對于日間功能障礙得分較低(≤ M - 1SD)的個體,高海拔對記憶表現的預測作用則不顯著。
圖3. 睡眠質量的調節作用
綜上,該研究全面揭示了慢性高海拔暴露對移居高原人群情景記憶不同成分的影響,包括項目記憶和來源記憶。有趣的是,空間來源記憶受到了高海拔暴露的影響,而時間來源記憶未受影響。這可能與大腦中空間加工和時間加工通路對高海拔低氧環境敏感性的差異有關。此外,還強調了睡眠質量在記憶保護中的重要性。對于久居高原人群,良好的睡眠質量可以減輕高海拔暴露對情景記憶帶來的不利影響,為高原适應提供了重要啟示。
本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2071075,3237111)資助完成。論文第一作者為蘇彥捷課題組的博士生陶格同,通訊作者為蘇彥捷教授。同時,感謝西藏大學教育學院馬海林教授為本研究提供的寶貴資源。
原文鍊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938424002488
引用:Tao, G., Ma H., & Su, Y*. (2024). Effects of long-term exposure to high-altitude on episodic memory: The moderating role of daytime dysfunction. Physiology & Behavior, 287, 114700. https://doi.org/10.1016/j.physbeh.2024.114700
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