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張昕副教授課題組的研究“Selectivity in prosociality among older adults: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self- and other-oriented motivation”在美國心理學會官方雜志Psychology and Aging(中科院一區)在線發表。
近年來,老化過程中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問題愈發受到關注。親社會行為對社會和諧至關重要,深入理解老化過程中親社會行為的特征和動機,不僅有助于提升公衆對老年人的積極認知,還能幫助老年人将善意與慷慨擴展到更大的社交圈,從而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做出貢獻。大量研究表明,親社會行為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然而,其背後的驅動力還有待厘清。換句話說,老年人的親社會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他人利益驅動的“純利他”還是與自我相關的“功能性理他”還并不清楚。本研究結合社會折扣範式,探讨了在自我導向損失和他人導向損失框架下,社會距離對不同年齡段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不僅整體親社會傾向更高,且社會折扣率更低。這意味着親社會傾向随着年齡增長并不僅限于親密社交圈,而是會擴展到更遠端的社交網絡,例如陌生人。
此外,研究發現年齡與框架之間存在交互效應。在他人導向的損失框架下,老年人的親社會傾向顯著增強,尤其是在面對社會關系較遠的他人時,而年輕人并未表現出類似的效應。這表明,他人導向的損失框架降低了老年人親社會行為的選擇性,突顯了他們對他人福祉的重視以及對他人損失的厭惡。這些發現支持了老年人的親社會行為可能源于關心他人的動機,而非自我利益的觀點。
該論文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完成。張昕副教授課題組已畢業碩士生林洪梅為本文第一作者,張航課題組已畢業博士生盧義龍為本文第二作者,李健課題組已畢業博士生李莉為本文第三作者,張昕副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李健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Helene Fung教授對論文亦做出了重要貢獻。
原文鍊接:Lin, H., Lu, Y.-L., Li, L., Li, J., Zhang, X., & Fung, H. H. (2025). Selectivity in prosociality among older adults: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self- and other-oriented motivation. Psychology and Aging.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7/pag0000873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