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晚,beat365在王克桢樓1113成功舉辦了“教育心理學”項目實踐活動第十期專家講座——“教育變革——心理學何為?”,主講嘉賓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申繼亮教授。申教授長期在教育部工作,曾任基礎教育二司副司長、教材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領導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标準、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标準研制、義務教育統編教材編審等工作,主持制定了勞動教育、立德樹人文件,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等一系列指南和綱要。申教授結合自身豐富的教學與研究經驗,圍繞心理學視角下的教育公平、學生發展、教師成長等話題,分享了前沿理論、實踐案例與研究心得,深入剖析了當前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心理學的應對,并與同學們深入探讨了教育變革背景下心理學的使命。
圍繞教育政策與現實之間的張力,申教授提出,近年來“雙減”政策等改革舉措雖然旨在緩解學生負擔、實現教育機會的均等化,但在實踐中卻面臨諸如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家長期望與制度導向錯位、學校教學支持機制不足等問題。這些挑戰的存在,凸顯了改革不僅是行政層面的安排,更需要深層的理論基礎與人本視角的支撐。心理學,尤其是發展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科學工具,有助于教育者在設計課程、調整評價、優化教學策略等方面做出更加契合實際的決策。正如申教授所言:“不是知識改變命運,而是會用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教育的目标應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轉向激發學生主動理解、整合與應用知識的能力,從而助力個體建立積極的自我認同與未來規劃。
關于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申教授提到,當前社會各界對學生心理狀态的關注持續提升,多項政策文件也将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工作的重點方向。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心理支持體系的建設仍面臨一定挑戰。例如,專業資源的供給不足、相關機制的具體落實缺乏連貫性,以及學校内部對心理支持工作的系統整合不充分,這些均可能影響幹預效果的達成。在這一背景下,心理測量工具可以作為潛在助力,通過數據驅動的方式識别學生心理風險、制定分層幹預策略,并為教材調整、教學節奏設定等提供參考,有助于教育内容更貼合學生發展狀态,提升整體教育系統的響應能力和科學性。
教育公平與人才選拔關系的相關問題也引發了現場學生的深入思考。有同學提出:“在強調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同時,會不會影響對其他學生的公平性?”對此,申教授指出,真正的教育公平并非平均分配資源或結果趨同,而是應尊重個體差異,保障每一位學生在自身潛力範圍内獲得發展機會。心理學在其中提供的測評技術和發展性視角,能夠幫助教育者更加精準地識别個體需求,從而實現“因材施教”與“合理分層”的有機結合。公平與效率并非對立,而是在科學支持與制度保障下可以協同推進的雙重目标。
整場講座内容豐富,引發了同學們從學科交叉與現實應用的角度重新理解心理學的價值與教育改革的方向。現場交流熱烈,同學們互動積極,展現了對教育議題的濃厚興趣與專業思考。此次講座不僅拓寬了同學們的學術視野,也加深了對教育心理學應用價值的理解。
文字|韓海甯
攝影|彭飛 韓海甯
2025-04-16